第103章 野战争锋密折进京

瓦剌大军在高山卫的激战失利后,如同被刺破的气球般迅速收拢了阵线。

也先带着残部退回大同外围,不敢再轻易冒进,而明军在朱瞻基的指挥下选择固守不动,一座座城垣如铁闸般锁住要道,只待瓦剌露出破绽。

战场暂时陷入沉寂,只有零星的斥候交锋,提醒着双方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由于也先此前遣散了大批老弱杂兵,精简后的大军反而让补给压力骤减,粮草运输变得充裕畅通起来。

帐内的粮账上,数字终于不再只减不增,这让也先得以腾出手来,谋划更多原本因后勤拖累而无法实施的战略意图。

他每天站在地图前,指尖反复划过长城沿线的关隘,眼中闪烁着不甘与算计。

经过数天的休整,也先召集各部首领在中军大帐展开了漫长的讨论。

帐内的羊油灯忽明忽暗,映着将领们疲惫却又带着一丝期待的脸。

有人主张继续强攻高山卫,有人提议退回草原休养生息,争论声此起彼伏,直到博罗纳哈勒站起身,提出了大迂回的计划。

“汉人的长城并非铜墙铁壁,”

博罗纳哈勒指着地图上长城的绵延线条,语气沉稳,“几百里的防御阵线上,必然有薄弱疏漏之处。

我们可以组织上百支小队,在各处同时发起袭击、骚扰,让明军疲于奔命,这样就能快速找出他们防御最薄弱的地方。”

这番话让也先眼前一亮,连续三次全体会议后,他拍板采纳了长子的建议,帐内的气氛终于有了一丝转机。

按照这个方略,瓦剌的小股骑兵开始在长城沿线四处袭扰,时而攻打烽燧,时而劫掠粮道,如同群狼般不断试探。

明军果然被调动起来,各处关隘的守军频繁驰援,防线渐渐显露出空隙。

也先很快就锁定了两个防御力量较为薄弱的缺口,眼中重新燃起了野心的火焰。

但明军这边,朱瞻基却误判了也先的战略意图。

他看着探马送来的军情,认为瓦剌人不过是在通过骚扰战术疲惫明军的战斗意志,为下一次大规模进攻做准备。

因此,他下令各卫所加强戒备,却没有及时调整防御重心,错过了封堵缺口的最佳时机。

十一月十八日,也先抓住机会,指挥一万多瓦剌骑兵兵分两路,突然从那两处防御薄弱处突破,如两把尖刀直插大同、宣府后方。

瓦剌骑兵的突袭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后勤运输线瞬间受到威胁,囤积在后方的粮草辎重暴露在敌军马蹄下。

为了保住后勤命脉,明军被迫放弃固守,出兵迎战。

双方在大同西南十多里的李家屯爆发了两次血战。

瓦剌骑兵依靠高机动性不断穿插,明军则凭借火器与阵型顽强抵抗。

旷野上,马蹄声、刀枪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冻土。

最终,瓦剌付出了千余人伤亡的代价,而明军也有一支两千人的小队因被包围全歼,成为开战以来少有的惨重损失。

太子朱瞻基在阵前登高远眺,目睹了小队覆灭的惨状,脸色凝重如铁。

他看着瓦剌骑兵在旷野上灵活冲杀的身影,很快意识到与瓦剌骑兵在野战争锋实为不智——明军的火器虽强,但在缺乏城垣掩护的旷野上,根本无法抵挡骑兵的高速冲击。

英国公张辅也忧心忡忡地提出看法:“殿下,瓦剌骑兵的优势在旷野,我们坚决不能与他们打野战;但一直据城死守,后勤线迟早会被他们切断,也非长久之计。”

朱瞻基点头认同,心中却充满了焦灼。

战争的走向,渐渐陷入了焦灼艰难的迷局状态。

明军有坚城利炮,却怕瓦剌骑兵迂回包抄;瓦剌有骑兵机动性,却攻不破明军的坚固防线。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