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七月初十,长安城还沉浸在昨日秦王凯旋献俘的巨大喧嚣带来的疲惫与兴奋里,朱雀大街上被马蹄和军靴踏碎的黄土尚未完全清扫干净,空气中似乎还隐约回荡着《破阵乐》的雄壮旋律和百姓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也就在这略显慵懒的午后,一队风尘仆仆、服饰奇异的使者,牵着几匹驮着大包小裹的骡马,从春明门悄无声息地进了城,直奔四方馆而去,并未引起多少市民的注意,因为比起昨日那黄金甲、万骑雷动的盛大场面,这队人马实在显得有些不够看。
但这条消息却像一滴冷水滴入滚油,瞬间在尚书省的值房里炸开了锅。
“什么?高句丽使者?昨日刚献了俘,今日他们就到了?这鼻子可真够灵的!”一位正埋头核对昨日犒赏军士物资清单的主事,差点手一抖把墨点溅到账册上。
另一位老成的令史捋着胡须,眯着眼道:“高元(前高句丽王)死后,他这弟弟高建武嗣位也有几年了,一直没什么大动静,此番怕是听着中原已定,王世充、窦建德这等人物都束手就擒,心里发毛,紧赶着来表忠心、探风声了。”
值房里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心照不宣的笑声,处理文书卷宗的沙沙声都轻快了几分。人人都知道,这高句丽远在辽东,前隋炀帝三征而未下,是个硬骨头,如今趁着我大唐新胜之威前来,这其中的意味,可深了去了。
消息很快递到了两仪殿。李渊刚用完午膳,正听着内侍监轻声禀报昨日赏赐下去的金帛是否足额发放到了有功将士手中,闻听高句丽来使,眉头微微一挑,放下手中的茶盏:“哦?高建武的使者?倒是会挑时候。”他沉吟片刻,嘴角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昨日刚告慰了祖宗,今日就有四夷来朝,好,好啊。告诉鸿胪寺,好生安置,不可怠慢。明日……明日朕便召见。”
翌日朝会,气氛与昨日太庙前的肃杀已然不同。文武百官位列两旁,虽然依旧肃穆,但不少人的目光都忍不住瞟向殿门外,带着几分好奇。
很快,鸿胪寺官员引着那几位高句丽使者步入大殿。使者们显然精心准备过,穿着他们最隆重的服饰,深衣大帽,纹饰迥异于中原,面容恭敬中带着谨慎,手中捧着礼单,身后跟着随从,抬着几个沉甸甸的樟木箱子。
“下国小臣,奉高句丽王命,恭祝大唐皇帝陛下万岁!恭喜陛下克定中原,扫清寰宇!”为首使者操着略显生硬的中原官话,深深躬下身去,几乎成了九十度,“我王闻听天朝神威,不胜钦慕敬畏,特命臣等备办薄礼,前来朝贺,愿永为大唐藩篱,谨守臣节,岁时进贡,不敢有违。”说着,将礼单高高举过头顶。
内侍接过礼单,呈送御前。李渊展开略略一看,无非是人参、貂皮、金银器皿、珍珠之类辽东特产,数量倒也可观,显得诚意十足。他脸上笑容更盛了些,语气温和:“高王有心了。朕与高王,虽隔山海,然同沐王化,自当和睦相处。使者远来辛苦,赐宴!”
“谢陛下隆恩!”使者们明显松了口气,脸上紧绷的肌肉放松下来,又是一连串的叩谢。殿内气氛也随之缓和。有大臣出列,说着“四夷来朝,天下归心”的颂圣之语,引得众人纷纷附和。
然而,就在这一派祥和之下,站在武官班列前列的李世民,却几不可察地微微蹙了下眉。他目光扫过那些看似恭顺的使者,扫过那些装着貂皮人参的箱子,眼神锐利得像他昨日身披的黄金甲寒光。他仿佛透过这长安宫殿的琉璃瓦,看到了辽东那片苦寒之地起伏的山峦,以及山峦之上,前隋远征军将士留下的累累白骨。
他记得前隋溃败时的惨状,更记得高句丽人如何利用山川之险负隅顽抗。他轻轻握了握拳,他心中明白,这高建武,此刻遣使贡奉,不过是见风使舵的畏威而非怀德罢了。那辽东,终究不会因这几箱贡品而真正安宁。
朝会在一片和谐中结束。使者们感恩戴德地退下,去享受他们的鸿胪寺赐宴了。李渊心情颇佳,又对群臣勉励了几句,方才退朝。百官们鱼贯而出,三三两两低声议论着这突如其来的外交插曲,大多觉得这是大唐国威远播的吉兆。
李世民走在最后,步伐沉稳。一名与他相熟的将领凑近半步,低笑道:“殿下,看来昨日这一番敲山震虎,连辽东那只大虫都吓得赶紧来摇尾巴了。”
李世民脚步未停,目光平视前方,嘴角只微微牵动了一下,声音低沉得只有身旁几人能听见:“摇尾巴?呵,狼收了爪子,可未必是改了吃素的性子。不过是……时候未到罢了。”他话音落下,抬头望了望长安城湛蓝的天空,目光却已飘向了更远、更冷的东北方。
《大唐凌烟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
喜欢大唐凌烟志请大家收藏:()大唐凌烟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