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汴梁拆解

902 章:汴梁拆解(旧都材木的北迁之路)(至元四十三年秋?汴梁城)

汴梁府衙的朱漆大门外,贴满了黄纸告示,墨迹淋漓的 “征匠令” 三字被秋风卷得猎猎作响。告示上写:“为建大都宫室,征调汴梁及周边工匠三万,赴汴京宫殿拆解木料、石雕,月给米三石,钱五十文。” 围观的百姓里,有个老木匠王顺挤上前,用粗糙的手指抚过 “汴京宫殿” 四字,忽然红了眼眶 —— 那是他年轻时修缮过的地方。

周显带着户部官吏挨户登记工匠名册,遇到迟疑的,便亮出萧虎的令牌:“此乃大汗与萧将军共议之令,抗命者按‘阻挠王事’论处。” 有个祖传木雕技艺的张姓匠人想躲,被里正拽着胳膊推出门:“能给大都干活是体面事,你爹当年给金兀术修过营寨,如今给新朝效力,不算亏了手艺。” 张匠人望着远处的宫墙,终究低着头跟上了队伍。

三日后,汴梁城外的校场上已聚集了两千工匠,各色工具堆成小山:锛子、凿子、麻绳(浸过桐油防朽)、木楔(拆柱用),还有特意从江南调来的 “解木锯”(比北方的锯子长三尺,刃口更密)。监工的蒙古百户按萧虎的吩咐,给每人发了块木牌,上面刻着编号和工种 —— 木牌既是凭证,也是枷锁,丢了便按逃匠论处。

拆殿的第一锤,由萧虎亲自抡下。他选在汴京宫城的 “宣德门”(正门),手持特制的铁槌(锤头铸着 “迁” 字),对着门楣上的 “宣德” 匾额砸去。木匾应声裂为两半,溅起的木屑落在他的披风上,像极了当年攻破汴梁时的硝烟。“从这里开始,” 他对工匠头领郭守敬道,“先拆非承重结构,梁、柱、枋要编号,一块都不能错。”

郭守敬指挥工匠搭起脚手架,用木楔一点点撑开匾额后的榫卯。有个老石匠蹲在门墩旁,抚摸着上面的缠枝纹(北宋徽宗年间的雕刻),忽然叹道:“宣和年间,我爷爷就在这门墩上刻过花。” 旁边的年轻工匠没接话,只是用红漆在门柱上写了个 “东一”—— 这是运往大都的编号,意味着这根柱要安在新宫的东侧偏殿。

拆至第三日,在大庆殿(北宋皇宫的主殿)的梁上发现了块木牌,上面写着 “政和元年四月建”(宋徽宗年号),墨迹已发黑。郭守敬让人把木牌收好:“这是记年的,留着给大都的史官。” 萧虎得知后,却让人把木牌烧了:“新宫要的是新气象,不必留前朝的影子。” 火堆里,“政和” 二字蜷成灰烬,像被掐灭的烛火。

大庆殿的藻井(天花板中央的装饰)上,嵌着八块白虎纹浮雕,每块长三尺,宽二尺,汉白玉质地,虎爪下的云纹刻得如真似幻。李德彰围着浮雕转了三圈,对萧虎道:“此乃北宋皇家象征,白虎属金,主西方,与大都的‘燕山龙脉’相合,必须完整运走。”

拆浮雕时出了岔子。石匠用撬棍撬动时,一块浮雕的边角崩裂了寸许。蒙古监工当即抽出刀,要斩石匠,被郭守敬拦住:“崩角是因石质内部有裂,非人力之过。可让玉匠修补,不影响整体。” 萧虎闻讯赶来,看着崩裂的虎爪,忽然道:“不必补。就带着这裂痕去大都,让后人知道,旧物总有残缺,新朝才是圆满。”

装浮雕的箱子用的是楠木(从四川运来),内壁垫着三层棉絮,箱外刷了桐油,还刻着 “白虎一” 至 “白虎八” 的编号。封箱时,萧虎让人在箱盖贴了道黄符(李德彰写的,内容是 “镇煞安宅”),又命亲兵昼夜看守 —— 这八块浮雕,要嵌在大都宫城的正殿藻井,是他 “承前启后” 的政治宣言。

第一批木料启运那日,汴梁百姓自发站在街道两侧。拉车的是从西域买来的骆驼(比马更稳,适合长途运输),每头骆驼挂着铃铛,走起来 “叮当” 作响,却压不住百姓的啜泣声。有个穿丧服的老妇,捧着一抔宫墙下的土,往第一辆车上撒:“好歹带着点汴梁的土走……”

队伍行至州桥(汴梁最繁华的石桥),有群孩童追着车跑,手里举着用麦秸编的小宫殿 —— 那是他们模仿大庆殿的样子编的。监工想驱赶,被萧虎喝止:“让他们跟着,到城外再散。” 他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攻破汴梁时,也是在这座桥,百姓们举着 “降” 字牌跪了一地 —— 如今同样是跪,心境却已不同。

有个曾在北宋宫廷当差的老太监,拄着拐杖跟到城外,指着车上的一根梁木道:“那是睿思殿的梁,当年徽宗爷在上面挂过御笔。” 没人接话,只有骆驼的铃铛声在旷野里回荡。郭守敬低声对萧虎道:“百姓是在送旧朝,不是送咱们。” 萧虎望着远去的队伍:“送旧,才能迎新。”

运输队伍分十路北上,每路都有不同的 “密令”。运白虎浮雕的队伍走官道,由蒙古兵护送,声势浩大 —— 这是做给沿途州县看的,彰显迁都的权威。运梁、柱的队伍则走水路(汴河转黄河),由归义营的士兵押送,船上藏着萧虎给大都官员的密信(部署新宫的守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