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御前惊雷

乾清宫内,鎏金铜鹤香炉吐出的龙涎香依旧袅袅,试图驱散夏末午后的最后一丝沉闷,却似乎难以完全掩盖住弥漫在空气中的某种激荡与隐忧。

崇祯皇帝,端坐在御案之后,明黄色的龙袍衬得他脸色愈发显得苍白,却又透着一股因极度兴奋而强压下的潮红。

御案上,那份来自辽东、由洪承畴亲笔所书的六百里加急捷报,已被反复翻阅,边角甚至有些卷起。奏报上的每一个字,都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赖陛下洪福,仰承丰饶仙师无上神通,托神兽玄鹿之威……我军已克复盛京!逆酋皇太极负隅顽抗,已授首伏诛!其宗室、勋贵或降或擒,八旗主力土崩瓦解……辽东之地,尽数光复,建虏之患,自此荡平!”

荡平!这两个字如同洪钟大吕,在他耳边轰鸣不休。自登基以来,乃至从他兄长天启皇帝手中接过这个烂摊子开始。

“辽东”二字就如同一个不断渗血的巨大伤口,耗尽了国库的银两,吞噬了无数将士的生命,更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他的头顶,让他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杨镐、熊廷弼、袁崇焕……一个个名字背后是惨败、争议和屈辱。然而今天,这个纠缠了他大半生、几乎要将大明拖垮的心腹大患,竟然……就这样被彻底铲除了?

狂喜,是毋庸置疑的。初闻捷报时,他几乎从龙椅上跳起来,连说了三个“好”字,声音颤抖,眼眶湿润。那一刻,他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一种近乎虚脱的轻松感席卷全身。

此刻,尽管他已极力维持着帝王的威仪,但微微颤抖的手指和比平日更显急促的呼吸,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波澜。他目光扫过殿内肃立的几位心腹重臣:

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及几位参与机要的阁臣。他们的脸上同样洋溢着激动与欣慰,但仔细看去,眼神深处却各有思量。

“陛下,”周延儒率先开口,声音因激动而略显尖锐,带着十足的谄媚,

“此乃旷古未有之奇功!洪亨九真乃国之柱石!皇太极授首,八旗覆灭,自此北疆永靖,实乃陛下圣德感天,仙师垂怜,社稷之幸,万民之福啊!”他带领众臣再次躬身道贺,殿内响起一片附和之声。

崇祯微微颔首,努力让声音听起来平稳:

“洪承畴……确是不负朕望。赖仙师宏福,将士用命,方能成此不世之功。”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回奏章上,语气变得审慎起来,

“然,洪承畴在奏报中也提及,辽东风俗迥异,满、蒙、汉杂处,百废待兴。其所行方略,诸如处置降虏、推行《新世三约》、乃至……以其所得仙缘之力安抚地方,皆非常法。诸卿以为,朝廷当下该如何应对?”

这是他内心担忧的开始。洪承畴的功劳越大,权力也就越大。奏报中虽言辞恭顺,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信息却让他心惊:

“辽事一切便宜行事”、“赐其王命旗牌”、“仿辽东例处置”——这几乎等于承认了洪承畴在辽东的绝对主导权。

更不用说,洪承畴本人也获得了那不可思议的丰饶之力,还有那尊听命于他的玄鹿。这样的洪承畴,还是那个需要仰仗朝廷粮饷、受朝廷节制的总督吗?

陈新甲沉吟片刻,上前一步道:

“陛下,洪督师所言确是实情。辽东新定,人心未附,若骤然以中原法度强加,恐生变乱。

臣以为,当下确需给予洪督师充分权力,以便其因地制宜,稳定局势。朝廷可旨意嘉奖,明确支持其在辽东一切举措,以示信任。”

这话说得圆滑,既肯定了洪承畴的临时自治权,又暗示了朝廷可借此减轻负担,但崇祯听出了弦外之音:

朝廷对辽东的控制力,正在减弱。他不由想起洪承畴奏报中提及的,以仙力净化土地、催生庄稼、甚至改造降虏之事,这等手段,岂是朝廷律法所能规制?

“周阁老,你以为呢?”崇祯看向周延儒。

周延儒捻着胡须,小眼睛精光闪烁:“陈尚书所言甚是。洪亨九乃陛下亲手简拔之重臣,对陛下之忠心,天地可鉴。如今其得仙师眷顾,正是如虎添翼,为陛下镇守北疆,再合适不过。朝廷只需把握大方向,如册封、定名号等彰显天恩之事,具体政务,尽可托付。如此,陛下既可省心,亦能全君臣相得之美名。”

“美名?”崇祯心中冷笑一声,周延儒这话,无非是劝他放手,做个顺水人情。

可他岂是甘心大权旁落之人?即便这“旁落”是出于无奈,甚至眼下看来是对帝国有利的。

就在他沉吟之际,殿外传来一阵急促却刻意放轻的脚步声。

首席太监王承恩几乎是踮着脚快步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紧张神色,他手中捧着一份密封的奏匣,低声道:“皇爷,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密奏。”

孙传庭?崇祯心中一凛。如今李自成盘踞河南,孙传庭镇守陕西,潼关一线乃是两人分割点,此时来的密奏,莫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丰饶行者,开局明末救世请大家收藏:()重生丰饶行者,开局明末救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重生丰饶行者,开局明末救世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