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局势并未如某些人所愿般迅速升级为大战。在吴铭“固守清野,精骑游剿”的策略下,边军稳守关隘,同时派出多支精锐骑兵小队,如同猎狐般,在广袤的漠南地区主动搜寻、伏击北元游骑。几次小规模的接触战,明军凭借严明的纪律、精良的装备(部分小队已配发改良后的手铳)和本地向导的优势,均取得胜利,斩杀俘获北元斥候百余人,焚毁几处临时营地。
北元方面见明军防备森严,反应迅速且精准,试探性的骚扰并未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兵折将,其大规模南下的意图似乎就此偃旗息鼓。边关的烽火台,再次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有巡逻骑兵的马蹄声,规律地敲打着初冬的冻土。
这场未真正爆发的危机,让朝堂上下对吴铭的谋略有了新的认识。他不仅善于开拓(如水师、格物),更精于守成与化解风险。那些期望借北疆之事拖垮新政的势力,再次失算。
与此同时,南洋传来了更令人振奋的消息。
陈璘的舰队在旧港休整补充后,并未立即返航。他利用大明水师的赫赫军威,以及满者伯夷因旧港之败内部纷争加剧的良机,主动派出使者,与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监篦(占碑)等一向与满者伯夷不睦的土邦加强了联系。这些土邦早苦于满者伯夷的压迫,如今见强大的明朝愿意为其撑腰,纷纷遣使至旧港,表示愿与大明通好,共抗强邻。
陈璘审时度势,在请示吴铭并得到朱元璋默许后,以“协防旧港、护佑商路”为名,在旧港建立了初步的补给与情报据点,并安排部分舰只轮流驻防、巡逻,将大明的海上影响力,实实在在地扎根于南洋的核心水域。
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大明对南洋的策略,从被动反应转向了主动经营。一条以旧港为支点,联络南洋诸邦,牵制满者伯夷,监控佛郎机人,保障海上商路的战略雏形,逐渐清晰。
吴铭在金陵统筹全局,根据陈璘传回的信息,开始着手下一阶段的规划。
他向朱元璋上《南洋长治久安疏》,提出数项长远建议:
其一, “以商制夷”。鼓励更多大明商人前往旧港及友好土邦贸易,并给予一定税赋优惠,通过经济纽带强化政治联系。
其二, “舰船常态化存在”。建议正式设立“南洋水师分舰队”,以旧港为基地,保持至少两艘大洋舰及相应辅助舰只的常备力量,形成持续威慑。
其三, “人才储备”。要求水师学堂增设南洋地理、风土、语言课程,并选派优秀学员随船南下实习,培养熟悉南洋事务的专门人才。
其四, “技术优势”。督促格物院与军器局,针对南洋海域特点(如季风、礁石、高温高湿),研发更适应此地作战与航行的舰船改型与装备。
这份奏疏,体现了他超越一时胜负,着眼于长远海权经营的战略眼光。朱元璋虽对长期驻军海外心存疑虑,但鉴于旧港之战的辉煌胜利和随之而来的朝贡与商税增长,最终还是原则性同意了大部分内容。
而就在这内外局势渐趋明朗之际,格物院再次传来喜讯。
在周大巧等人的不懈努力下,结合吴铭提供的理念和吴麟那日对“齿轮省力”的执着,他们成功设计并试制出了一套可用于大型弩炮或小型投石机的齿轮-棘轮式上弦机构!这套机构利用齿轮组放大人力,并通过棘轮防止回弹,使得上弦过程变得省力、安全且速度更快,极大地提升了这类武器的射速与作战效能!
当这套机构在格物院内的测试场上成功将一支重型弩箭轻松上弦并激发时,在场的所有匠人和官员都沸腾了!这意味着,大明在远程投射武器的操作效率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吴铭亲自观看了演示,心中激动不已。他立刻下令,将此技术列为优先,尽快应用于边军重型守城弩及水师舰载弩炮的改造升级。同时,他重赏了周大巧等有功人员,并将这一成果再次禀报朱元璋。
皇帝的赏赐再次降临格物院,而这一次,伴随而来的,还有几分来自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咨询技术细节的公文。 这意味着,格物院的研究成果,开始真正进入帝**事高层的视野,其价值得到了最务实领域的初步认可。
吴铭站在格物院略显简陋的院子里,看着匠人们因成果被认可而洋溢着的自豪笑脸,看着那些逐渐增多的、来自不同衙门的咨询文书,心中充满了欣慰。
北疆猎狐,暂息烽烟;南图新策,根基初奠;格物星火,渐成光亮。这一切,都沿着他预想的方向,艰难却坚定地前进着。他知道,前路依然漫长,旧势力的怨恨未消,外部的挑战依旧严峻。但手中可打的牌,正在一张张地增加。
北疆烽火暂熄,南洋战略初定,格物院星火渐亮,大明仿佛正沿着一条蒸蒸日上的轨道稳步前行。然而,历史的浪潮从不因一时的平静而止歇。洪武十九年冬,一艘比之前“圣若昂号”更为庞大、船身线条更加凌厉、侧舷炮窗密密麻麻的佛郎机战舰,如同不祥的幽灵,再次出现在了广州外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