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乡村新貌
秋阳把最后一缕金辉泼洒在石头村的上空时,林悦正站在村口那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下,指尖摩挲着树干上一道半指深的疤痕。这道疤是她刚穿越过来那年留下的——原主被堂哥林强推搡着撞在树上,树皮裂了老大一块,流着黏糊糊的树胶,像极了当时她孤立无援的处境。可如今再看,老槐树早已愈合了伤口,枝桠疯长到能遮蔽大半个村口,浓密的绿叶间挂着几串青涩的槐米,树下新砌的青石板平台上,摆着四套汉白玉石桌石凳,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围着下棋,棋子落在石桌上“啪嗒”响,混着晚风里飘来的饭菜香,成了石头村最鲜活的背景音。
“林厂长!您又来这儿看啦?”一阵清脆的车铃声从身后传来,林悦回头,就见王婶骑着辆锃亮的电动三轮车过来,车斗里码着刚从大棚摘的黄瓜和圣女果,绿的翠、红的艳,还沾着晶莹的露水。王婶猛地捏下刹车,车斗里的竹筐晃了晃,她却毫不在意,拍着车座子笑:“您瞧瞧这路,现在骑电动车跟在城里柏油路上跑似的!前儿个我那在县城读高中的儿子回来,骑着他那山地车,绕着村路骑了三圈,说比学校操场还舒坦!”
林悦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心头也泛起一阵热流。曾经那条让村里人又恨又无奈的土路,如今已变成宽五米的水泥大道,路面被养护得平平整整,连一丝裂缝都找不到。路肩两旁砌着半米高的青砖墙,墙头上爬着紫色的牵牛花,每隔二十米就立着一盏太阳能路灯,灯杆刷着银灰色的漆,顶端的太阳能板在夕阳下泛着微光,灯杆上还挂着红底黄字的牌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头村生态路”。
“记得以前下雨,这条路根本没法走。”林悦想起刚穿越时的场景,那会儿她穿着原主的破布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镇上赶,泥巴裹着碎石子钻进鞋里,到家时脚后跟磨得全是血泡,“有次李大爷家的孙子发高烧,愣是因为路太滑,担架抬不出去,最后还是苏然背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跑了十里地到镇医院。”
“可不是嘛!”王婶叹了口气,又立刻笑起来,“现在好了,别说担架,就是救护车都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上个月张奶奶突发心梗,120十分钟就到了,医生说再晚半小时就危险了。这路啊,就是咱们村的救命路、致富路!”
正说着,一阵欢快的音乐从村西头飘来,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林悦抬头望去,就见一群穿着粉色舞蹈服的小姑娘,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从村文化站的方向走过来。领头的是村里的李小丫,她扎着高高的马尾,手里举着一面小红旗,脸上带着得意的笑,看到林悦就挥着手跑过来:“林厂长!我们刚排练完舞蹈,下周要去镇上参加比赛呢!张老师说,咱们的舞蹈服是城里最洋气的款式!”
林悦蹲下身,摸了摸李小丫衣服上绣的小蝴蝶:“真好看,咱们小丫跳得肯定也最好。”
“那是!”李小丫挺起小胸脯,又拉着林悦的手往文化站方向指,“您快去看看,文化站新添了钢琴!张老师说以后要教我们弹钢琴,还要组建合唱团呢!”
林悦跟着李小丫往村西头走,越走心里越暖。曾经的村文化站,就是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墙皮掉得斑驳,里面摆着几张缺腿的桌子,唯一的“文化用品”是一本翻烂了的《水浒传》。可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两层的红砖小楼,外墙刷着米白色的涂料,门口挂着“石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牌子,旁边还有一块醒目的宣传栏,上面贴着村民们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有画村里大棚的,有画村口老槐树的,还有画林悦食品加工厂的,色彩鲜艳,充满了生活气息。
推开文化站的大门,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一楼的阅览室里,几个村民正坐在靠窗的位置看书,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种植养殖技术到中外名着,再到儿童绘本,整整占了两面墙。靠窗的位置还摆着两台电脑,一个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正教几位老人用视频软件和远方的子女聊天,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林厂长来啦!”负责文化站管理的赵叔迎了上来,他以前是村里的会计,退休后主动请缨管文化站,“您看,这是城里的企业捐赠的钢琴,昨天刚运过来,张老师试弹了一下,音色特别好!楼上还有舞蹈室和书法室,书法室里新换了宣纸和墨汁,下周要请镇上的书法老师来开课呢!”
林悦跟着赵叔上了二楼,舞蹈室里铺着淡蓝色的地胶,墙上装着巨大的镜子,几个小姑娘还在对着镜子练习动作,张老师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手里拿着节拍器,耐心地指导着。书法室里,几张红木书桌整齐排列,桌上摆着砚台、毛笔和宣纸,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宣纸上,映得纸面上的“福”字格外鲜亮。
“以前村里的孩子,除了上学就是帮家里干活,哪有机会学这些?”赵叔感慨地说,“现在好了,文化站天天开放,孩子们放学就来这儿看书、画画、学舞蹈,老人们也来这儿下棋、看报、学用智能手机,比以前热闹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请大家收藏:()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文化站出来,林悦沿着水泥大道往村北走,路过村里的卫生室时,正好遇到村医李大夫送病人出来。卫生室是去年翻新的,白色的外墙干净整洁,门口挂着“石头村卫生服务站”的牌子,旁边还立着一个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健康知识。室内分成了诊疗室、药房、输液室和观察室,诊疗室里摆着听诊器、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药房里的药柜上摆满了各类常用药,输液室里有四张病床,床上铺着干净的白色床单,墙上还挂着电视机。
“林厂长来得正好,我正想跟您说呢!”李大夫笑着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台账,“这个月咱们村的体检完成了,全村三百多口人,除了几个在外打工的,都做了免费体检,查出高血压、糖尿病的,我们都建了健康档案,定期上门随访。现在村民们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有个头疼脑热的,都知道先来卫生室看看,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硬扛着了。”
林悦接过台账翻了翻,上面记录着每个村民的体检结果和健康建议,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她想起刚穿越时,村里连个正经的医生都没有,村民们生病只能靠一些土方子,或者硬扛着,有次原主的弟弟林小宇得了肺炎,就是因为没钱去医院,差点丢了性命。
“现在好了,有了卫生室,有了李大夫,还有镇上医院派来的巡回医生,村民们看病再也不用愁了。”林悦合上台账,心里满是欣慰。
离开卫生室,林悦继续往村北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片整齐的蔬菜大棚。那是村里的生态种植基地,曾经这里是一片荒坡地,石头多、土壤薄,种什么都长不好,如今却建起了三十多个标准化大棚,白色的棚膜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棚外的田埂上,铺着窄窄的水泥路,几个穿着蓝色工装的村民正推着小推车搬运有机肥,车轱辘碾过路面,发出平稳的“咕噜”声。
“林厂长!”负责种植基地的张强迎了上来,他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妻子常年生病,家里欠了一屁股债,自从林悦的食品加工厂招工,他进了厂,后来又跟着技术员学习种植技术,现在成了种植基地的负责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笑着递给林悦:“您看,这是今天的采摘记录,一号棚摘了五百斤圣女果,二号棚摘了三百斤黄瓜,三号棚的草莓再过半个月就能成熟了。这些菜早上摘下来,中午就通过冷链车送到城里的超市,下午就能摆上市民的餐桌,新鲜得很!”
林悦接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每个大棚的种植品种、成熟时间、采摘数量和销售渠道,数据清晰明了。她跟着张强走进一个大棚,一股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棚里种着圣女果,藤蔓沿着架子向上攀爬,上面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像一串串小灯笼。张强随手摘了一个递给林悦:“您尝尝,这是咱们自己培育的品种,甜度高,口感好,城里的超市都抢着要,一斤能卖到八块钱呢!”
林悦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带着淡淡的果香。她想起刚办种植基地的时候,不少村民都不理解,觉得“好好的地不种庄稼,种这些娇贵的玩意儿,纯属浪费钱”,还有人说她“小姑娘家不懂种地,早晚得赔本”。可现在,看着这些饱满的果实,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林悦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现在村里有多少人在种植基地上班?”林悦问。
“二十多个呢!”张强笑着说,“都是村里的闲散劳动力,以前要么在家闲着,要么出去打零工,现在在基地上班,一个月能挣三千多块,还能照顾家里。年底基地分红,每个人还能分个万儿八千的,大家都乐坏了!”
从大棚出来,林悦沿着田埂往村后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片果园。那是村里的生态采摘园,曾经这里是一片河滩地,常年积水,杂草丛生,如今却种满了桃树、梨树、苹果树、樱桃树和葡萄树,每棵树上都挂着写有品种、成熟期和二维码的牌子,游客扫码就能了解果树的生长情况和施肥记录。果园里铺着碎石子路,路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休息亭,亭子里摆着石桌石凳,几个穿着休闲装的城里人正提着篮子在果园里采摘,孩子们的笑声在果园里回荡。
“林厂长!”采摘园的管理员李姐迎了上来,她手里拿着一个账本,脸上满是笑容,“这周末的游客特别多,两天就来了三百多人,光门票收入就有一万多块,采摘收入也有两万多。游客们都说咱们的水果新鲜、无公害,还说下次要带朋友来呢!”
林悦跟着李姐在果园里走了走,看到不少游客正在拍照打卡,有的还在直播采摘过程。果园的入口处,有一个小小的售卖亭,里面摆放着用水果制作的果酱、果干和果汁,都是林悦的食品加工厂生产的,包装精美,价格实惠,很受游客欢迎。
“现在采摘园和加工厂联动,游客采摘的水果吃不完,可以做成果酱或者果干带走,既增加了收入,又打响了咱们‘石头村’的品牌。”李姐笑着说,“上个月还有一家旅游公司来找我们合作,想把咱们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后会有更多的游客来咱们村游玩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请大家收藏:()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