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章:歙石机遇下的多元发展
碰头会一结束,众人怀揣着各自的任务与责任,信心满满地迈出会议室。此时,夜幕已悄然笼罩洋田大队,月光如水,洒在村里的道路上,为众人的归途铺上一层银霜。
柳加林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像飞速运转的齿轮,思索着施工队与各厂合作及拓展业务的具体细节。
他心里清楚,这不仅关乎施工队的未来,更是大队经济增长的关键。他盘算着,得先整理一份详尽的施工队业务介绍资料,着重突出在县钽铌矿项目中积累的经验与优势,随后主动出击,联系周边厂矿企业。
“得尽快行动,绝不能错失良机。”柳加林喃喃自语,脚步不自觉地加快几分。
与此同时,杨新民径直走向石雕厂内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所在的工作间。他把发现青石可能是歙石的消息,以及会议上的讨论内容,一股脑儿地告诉了老师傅们。老师傅们听闻,顿时兴奋起来。
“新民啊,要是真的是歙石,咱可得好好琢磨,把这手艺发挥到极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傅,眼神中满是期待。
杨新民点头称是,“师傅们,接下来这段时间,咱们多研究歙石的加工工艺,找找相关资料,也回忆回忆以前见过的歙砚和石雕工艺品,从细节入手。等专家鉴定完,要是确定是歙石,咱们马上就能着手生产。”
老师傅们纷纷应和,干劲十足地开始整理工具,翻出从前的设计图纸,全身心投入到歙石加工工艺的研究中。
另一边,刘华喜回到家中,顾不上休息,立刻拿出纸笔,仔细梳理会议上提到的各项资金预算。他深知,合理的资金规划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石。
他一边写,一边在脑海中反复核算,从开采设备的购置费用、技术人员的培训开支,到拓展销售渠道所需的各项花销,一项都不敢马虎。
“每一笔钱都得花在刀刃上,绝不能浪费。”刘华喜皱着眉头,认真地在纸上写下一行行数字。
王美珍回到家后,同样没有休息,而是坐在桌前,思考着如何将歙石产品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拓展销售渠道。
她想着,得先联系一些在文化公司工作的熟人,打听文化展览和文化节的相关信息,琢磨怎样才能让洋田大队的产品在众多展品中脱颖而出。
“说不定可以设计一个独特的展示区域,突出洋田大队的特色和文化底蕴。”王美珍在本子上写下一行字,脸上浮现自信的笑容。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满洋田大队的每一寸土地。柳加林早早来到施工队驻地,召集队员们开会。
“兄弟们,咱们洋田大队发现了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大家都听说了吧?”柳加林站在众人面前,眼神坚定。
队员们纷纷点头,脸上满是期待。
“接下来,咱们施工队要和锯板厂、石雕厂紧密合作,同时还要去争取更多厂矿企业的建设项目。这是咱们的新征程,大家有没有信心?”柳加林大声问道。
“有!”队员们齐声高呼,声音响彻云霄。
会后,柳加林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踏上拜访周边厂矿企业的道路。他的第一站,是距离洋田大队最近的一家磷肥厂。
磷肥厂负责人热情接待了柳加林。柳加林详细介绍了洋田大队建筑施工队在县钽铌矿项目中的出色表现,以及施工队的人员配备、技术优势等情况。
“我们施工队一直秉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之前在县钽铌矿的项目中,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认可。如果贵厂有建设项目,我们绝对有信心做得更好。”柳加林诚恳地说道。
磷肥厂负责人听后,沉思片刻,说道:“柳队长,你们的实力听起来确实不错。我们厂最近有一些厂房扩建计划,不过还在初步规划阶段。这样吧,你先把资料留下,我们研究研究,后续再联系你。”
虽然没有当场拿下项目,但柳加林并未气馁。他明白,拓展业务需要耐心与毅力。离开磷肥厂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家厂矿企业。
而在大队部,杨东山正焦急等待联系专家的消息。他已托了不少关系,一心希望能尽快找到权威的歙石鉴定专家。
“喂,老张啊,我是洋田大队的杨东山,上次拜托你找歙石鉴定专家的事儿,怎么样了?能不能尽快安排过来啊,我们这可都等着呢。”杨东山对着电话听筒,语气中满是期待。
电话那头传来老张的声音,“杨支书啊,专家这边我已经联系上了,不过人家最近行程挺满的,得再过个三四天才能抽出时间过来。你这边再耐心等等,我这边也会继续跟他沟通,看能不能提前安排。”
“行吧,那就麻烦你多费心了,老张。这事儿对我们大队太重要了,关乎着未来的发展啊。”杨东山无奈地挂了电话,心中虽着急,却也只能等待。
在石雕厂,杨新民和老师傅们这几天日夜钻研歙石加工工艺。他们找来了诸多关于歙砚和歙石雕刻的书籍资料,还从县城图书馆借来一些古代歙石雕刻作品的影印本,仔细研究其中的刀法、构图和纹理处理技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请大家收藏:()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