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破浪开局涉深水

周一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书记办公室的水磨石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凌云提前半小时来到办公室,沏了杯清茶,仔细翻阅着上周五班子会的会议记录。这时,党政办主任刘建明准时敲门进来。

凌书记,您来得真早。刘建明将一叠文件轻轻放在办公桌上,这是本周的工作安排。今天上午九点半是重点项目调度会,马镇长主持。十一点您要会见县财政局的同志。下午两点半是招商引资专题会,几个重要投资商都会到场。

凌云接过日程表,目光在重点项目调度会上停留片刻,拿起红笔在几个项目上划了线:刘主任,把十一点以后的安排调整一下。下午我要去几个渔村看看。

刘建明面露难色,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文件边缘:凌书记,马镇长特别嘱咐,这些会议都很重要,尤其是下午的招商引资专题会,几个投资商都要来,马镇长已经安排在海天一色酒楼设宴...

调研基层同样重要。凌云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就你跟我去,不要惊动其他同志。另外,把近两年镇党委关于临港工业园项目的所有会议纪要都找出来,我要仔细看看。

好的,我这就去办。刘建明点头应下,转身时轻轻叹了口气。

上午九点半,调度会在三楼会议室准时开始。马卫东坐在主位,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他今天穿着熨帖的深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同志们,我们先来看看去年的经济数据。马卫东翻开报表,去年全镇财政收入1.2亿元,其中渔业相关产业贡献了8000万。临港工业园建成后,预计第一年就能带来5000万的税收增量。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全镇教师的工资提高一个档次,意味着我们可以修通所有村的硬化路,意味着我们的老人可以领到更高的养老金。

分管工业的副镇长刘明立即接话,语气中带着兴奋:最重要的是能解决2000个就业岗位。现在镇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有了工业园,就能把人留住。我统计过,光是东山渔村,35岁以下的年轻人就有七成在外地打工。

凌书记有什么指示?马卫东在会议最后礼貌性地问道。

我初来乍到,还需要多了解情况。凌云微微一笑,不过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项目的环评报告是否充分考虑了渔业资源的特殊性?据我所知,这一带海域是重要的海产品产卵场,也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

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只能听到空调运转的嗡嗡声。马卫东面不改色,从容地翻开另一本文件:这个问题我们研究过多次。环评报告是省海洋研究所出具的,完全符合标准。而且我们规划了严格的排污系统,确保万无一失。刘镇长,你把污水处理方案给凌书记汇报一下。

刘明连忙接话:我们采用的是最新的膜处理技术,出水标准达到一级A类,比饮用水标准还高。这套系统我们计划投资3000万,确保零污染。

坐在角落的林倩欲言又止,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轻轻划动着,最终只是低头整理着手中的文件。

午后,一辆半旧的帕萨特驶出镇政府大院。司机老陈是个本地人,一边开车一边忍不住抱怨:凌书记,这条路去年就说要修,一直没动静。您看看这路面,坑坑洼洼的。每次下雨都积水,孩子们上学都得绕道。上次镇里说修路,钱都拨下来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又用到别处去了。

凌云望着窗外的景象,若有所思:这条路通几个村?

通三个村,东山、石崖子、小湾村,总共一千多户人家。老陈说,主要是养殖户,都指着这条路运海产呢。

到达东山渔村时,已近下午两点。村支书是个满面风霜的老党员,见到凌云时显得局促不安,不停地搓着双手:凌书记,村里条件差,您多包涵。要不先去村委会坐坐?我让人泡茶。

不用麻烦,就在村里走走。凌云和老人沿着村道缓缓而行,听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搞养殖?

是啊,老支书叹了口气,指着远处一片养殖区,那边都是养鲍鱼的。去年闹赤潮,损失不小。王老六家投了二十万,全打了水漂,现在还在还债。他儿子本来要说媳妇的,现在也黄了。

在村里走访时,凌云注意到一个细节:不少村民见到他们都会下意识地避开目光。在一处破旧的院落前,一个正在修补渔网的老渔民甚至直接关上了院门。

老乡们好像不太欢迎我们?凌云问随行的刘建明。

刘建明支吾着,掏出手帕擦了擦额角的汗:这个......可能是上次征地测量时闹得不太愉快。测量队来了就直接插旗子,也没跟村民解释清楚。当时王大海带着人去理论,还发生了推搡。

在一处小卖部门前,凌云停下脚步,买了包烟,顺势和店主聊起来。这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脸上带着海边人特有的黝黑。

老板,生意怎么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海鲜摊到局长桌请大家收藏:()从海鲜摊到局长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