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沙漏里的沙子,不知不觉间就溜走了,转眼间半个月就过去了。这半个月里,工坊里每天都充满了忙碌而有序的景象,从清晨到傍晚,从未停歇。新工匠们在老工匠的带领下,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知识和技能,按照《工坊三字经》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每一道工序,从最初的生疏笨拙到后来的渐渐熟练,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
每天天不亮,新工匠们就早早地来到工坊,有的提前把灶台的火生好,有的把模具清洗干净,有的把香料提前称好,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晚上收工后,别人都回家休息了,还有不少新工匠留在工坊里,借着昏暗的油灯,反复练习着白天学到的工序,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工坊三字经》,直到实在困得睁不开眼,才躺在角落里的草堆上睡一会儿。
半个月后的考核如期而至,这是对新工匠们学习成果的一次大检验,也是决定他们能否正式成为皂坊一员的关键。一大早,工坊里就挤满了人,老伙计们都围了过来,想看看这些新人到底学得怎么样,脸上带着好奇和期待的神情。
考核从熬制组开始。新工匠们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原料,点燃灶台的火。只见他们紧盯着铁锅,眼神专注得像在盯着稀世珍宝,时不时地用长柄木勺搅一搅锅里的原料,感受着温度的变化。当水面上冒出像珍珠一样圆润饱满的泡泡时,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准确地倒入下一种原料,动作虽然还有些生涩,手臂也因为长时间搅拌而微微发抖,但已经有模有样了,完全按照 “熬要沸,火不熄” 的要求来做。
老工匠王师傅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仔细地记录着每个新工匠的表现。他看了几个新工匠的操作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对着身边的老张说:“不错不错,这几个小子悟性高,肯下功夫,这火候把握得,比我当年刚学的时候强多了。想当年我学了一个月,还经常把握不准呢。”
老张捋着下巴上的胡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是啊,这些年轻人,有股子拼劲,是块好料。”
到了搅拌组,前宫女小李调配的香料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她穿着一身干净的布裙,神情专注地站在桌子前,按照比例称好胡椒花粉和薰衣草粉,动作轻柔而熟练,像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她的手指纤细灵活,每一次舀取香料、每一次称重都精准无比,分毫不差。称好后,她拿起一根细长的竹棍,轻轻地搅拌着,竹棍在瓷盆里转动,发出 “沙沙” 的声响,香料在她的手中渐渐融合在一起,散发出浓郁而清新的香气,那香气不浓不淡,恰到好处,浓度与老工匠调配的分毫不差。
老张走上前,拿起一点香料放在鼻尖闻了闻,忍不住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赞叹道:“小李这手艺,真是绝了!这香气,比我闻过的任何香料都纯正,不愧是在宫里待过的,就是不一样。”
小李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脸颊微微泛红,她低下头,轻声说:“都是《工坊三字经》教得好,‘拌要匀,手不停’,我只是照着做而已。” 她的心里却充满了自豪,她没想到,自己在宫里学到的调配香料的手艺,在这里竟然能派上这么大的用场,还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王婶所在的包装组更是让人惊叹。最初,王婶包一块香皂要用一炷香的时间,而且包得还不够平整,油纸的边角总是翘起来,木盒也盖不严实,为此她还偷偷哭过好几次,觉得自己太笨了。但她没有放弃,每天收工后都留下来练习,反复琢磨着 “包要稳,不损形” 的诀窍,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她就用布缠上继续练。
可现在,她的动作快如闪电,拿起香皂,用细布擦一擦,然后放进油纸里,手指灵活地一折,边角就整整齐齐;再放进木盒里,“啪” 的一声,盖子就严丝合缝地盖上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只用了一盏茶的时间,而且包得比老工匠包得还要好,美观又结实。
“王婶,您这速度也太快了吧!” 一个年轻的新工匠忍不住惊呼道,眼睛瞪得溜圆,满脸的不可思议。其他工匠也纷纷点头附和,脸上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王婶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熟能生巧嘛,天天包,自然就快了。这《工坊三字经》说得好,‘包要稳,不损形’,我就是照着这个来的,多练练就好了。” 她说着,又拿起一块香皂,飞快地包了起来,动作依旧那么熟练。
其他新工匠的表现也都很不错。倒模组的工匠们,严格按照 “模要净,无纤尘” 的要求,把模具清洗得干干净净,倒出的香皂形状规整,表面光滑,没有一丝气泡;熬制组的皂基,质地均匀,硬度适中,用硬度测试器一测,全部合格。
老伙计们看着这些新人的表现,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纷纷议论着:“真没想到,这才半个月,他们就学得这么好了,跟老手差不多了,真是后生可畏啊!”“我看啊,再过些日子,他们肯定比咱们做得还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请大家收藏:()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