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调研

2011年6月27日清晨,北京西站的站台上,李泽岚跟着张红梅、陈昊等人登上前往河北保定的高铁。他怀里揣着两样东西:一是整理好的“青石乡薯条合作社实践手册”,记满了从种薯选种到利益分配的实操细节;二是苏振邦老红军的笔记,扉页上“多听农户说,少听干部讲”的字样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

“泽岚,这次调研重点看三个合作社,都是当地报上来的‘典型’,但上周我们收到农户匿名信,说其中两家存在‘分红不透明’‘大户垄断利益’的问题。”张红梅递给李泽岚一份材料,语气严肃,“你来自基层,对合作社的‘猫腻’更敏感,多留意农户的‘话外音’,别被表面的‘光鲜’骗了。”

李泽岚点点头,翻开材料,第一家“利民合作社”的介绍赫然在目:“流转土地500亩,主打草莓种植,带动农户120户,年人均增收8000元”。数据亮眼,但他注意到材料里只字未提“利益分配方案”和“农户参与度”,心里泛起一丝疑虑——这和青石乡初期“只重规模、不重公平”的问题如出一辙。

高铁抵达保定后,当地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志强早已在车站等候,握着张红梅的手热情寒暄:“张处长,欢迎欢迎!咱们保定的草莓、苹果合作社在全省都是标杆,今天一定让你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第一站便是利民合作社。走进园区,连片的草莓大棚整齐排列,棚外悬挂着“产业振兴示范基地”的红色横幅,几位穿着统一服装的农户正忙着采摘,看到调研组到来,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脸上堆起笑容:“领导好!我们合作社今年草莓大丰收,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王志强指着大棚介绍:“张处长,您看,这是我们引进的‘红颜’草莓品种,亩产高达3000斤,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斤能卖30块,农户跟着挣了不少钱!”他转头喊来合作社理事长刘建国,“建国,给领导们讲讲咱们的分红情况!”

刘建国拿着账本走过来,翻开页面展示:“去年合作社盈利150万,给农户分红60万,人均5000块,今年预计能涨到8000块!”账本上的数字清晰明了,签字栏里密密麻麻全是农户的名字。

张红梅点点头,转而看向李泽岚:“泽岚,你从基层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要问的?”

李泽岚目光扫过大棚里忙碌的农户,走到一位正在打包草莓的大妈身边,笑着问:“大妈,您在合作社干了几年了?除了分红,平时还有工资拿吗?”

大妈愣了一下,眼神有些闪躲,下意识地看向刘建国,小声说:“干了三年了,工资……有的,一个月2000块。”

“那分红是怎么算的呀?比如您家种了几亩草莓,年底能分多少?”李泽岚继续追问,语气平和,像在青石乡跟老乡拉家常。

大妈眼神更慌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刘建国连忙上前打圆场:“分红是按户平均分的,不管种多少,大家都一样,体现公平!”

“平均分?”李泽岚心里一沉,这正是青石乡合作社初期走过的弯路——看似公平,实则挫伤了种植大户的积极性,也让小农户失去了扩大种植的动力。他没有当场拆穿,而是借着“看草莓品质”的由头,走到大棚深处,拉住一位年轻农户的胳膊,压低声音问:“兄弟,实话跟我说,合作社的分红真能拿到手吗?有没有扣钱的情况?”

年轻农户左右看了看,叹了口气:“分红能拿到,但没账本上那么多。去年说人均5000,实际只发了3000,刘理事长说‘留一部分扩大规模’,可我们连扩大规模的会议都没开过。而且工资是按天算的,忙的时候能拿到2000,闲的时候就没了,不稳定。”

李泽岚心里有了数,不动声色地回到队伍中,给张红梅递了个眼神。张红梅会意,没有继续追问,只是对王志强说:“王局长,咱们去下一家合作社看看吧,重点看看小农户的种植情况。”

第二站是“富民苹果合作社”,情况与利民合作社大同小异——园区整洁、数据亮眼,但农户面对提问时总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李泽岚借着帮农户摘苹果的机会,又摸清了关键问题:合作社被当地一家企业控股,农户只能拿到“保底租金 少量分红”,大部分利润被企业拿走,所谓“带动增收”,不过是“把农户变成了企业的工人”。

中午在乡镇食堂吃饭时,张红梅把李泽岚和陈昊叫到身边:“看来匿名信反映的问题属实,这两家合作社都是‘面子工程’,看似规模大、数据好,实则没真正让农户受益。下午去第三家‘民生合作社’,咱们别让当地干部陪同,自己悄悄去,听听农户的真心话。”

下午,调研组借着“考察周边农田”的名义,甩开王志强等人,步行来到民生合作社。与前两家不同,这里的大棚有些陈旧,没有悬挂显眼的横幅,几位农户正坐在田埂上休息,看到陌生人到来,脸上露出警惕的神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