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纪委来人

正月十九。阳山县的冬夜裹着湿冷的雾气,傍晚七点刚过,街道上的行人就寥寥无几,只有沿街商铺的霓虹灯还亮着,在湿漉漉的路面上映出斑驳光影。县政府大楼多数办公室已熄了灯,唯有三楼县长办公室还亮着一盏桌角台灯,暖黄的光线落在李泽岚面前的黑色公文包上,将皮革表面的纹路照得格外清晰——包里装着近三个月来,他和张劲松、赵天成偷偷整理的“秘密”:王浩私人账户的银行流水原件、30万“材料款”的转账回执、2009年交通项目的异常拨款审批单,还有老周偷偷录下的、陈卫国让他虚报支出的通话录音U盘,每一份都用牛皮纸文件袋密封,袋口贴着红色标签,标注着关键信息和时间节点。

李泽岚指尖轻轻摩挲着公文包的拉链,目光落在手机屏幕上。十分钟前,一个备注为“张主任”的陌生号码发来短信:“已到清风茶馆后院,三号包厢,避开正门监控,从侧门进。”他深吸一口气,起身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往下看——楼下值班亭里,保安老杨正低头写着什么,这是张劲松提前打好的招呼:老杨会在七点十五分到七点二十分之间去后院巡查消防设施,正好给正门监控留一段“空白期”,足够他离开大楼而不被清晰拍到。

抓起搭在椅背上的深灰色外套,李泽岚将公文包夹在腋下,脚步放得极轻,几乎听不到声响。楼道里静得可怕,只有中央空调送风口偶尔传来轻微的“呼呼”声,他每走几步就会顿一下,侧耳听着周围的动静——自从常委会上和陈卫国撕破脸后,他总觉得县委大楼里有陈卫国的“眼线”,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汇报上去。走到楼梯口时,他特意抬头看了眼墙角的监控摄像头,镜头正对着楼梯转角,他侧身贴着墙壁,尽量缩小身影,快速往下走,直到走出大楼正门,感受到冬夜的冷风扑在脸上,才悄悄松了口气。

没有开车。李泽岚选择步行前往清风茶馆——茶馆在老城区,距离县政府两公里,沿途多是老旧居民楼和小商铺,晚上七点多正是家家户户做饭的时间,烟火气浓,人流杂,不容易被盯上。他把外套拉链拉到顶,遮住半张脸,双手插在口袋里,步伐不快不慢,看似随意地走着,余光却始终留意着身后——市纪委的人冒险提前一天来阳山,就是为了绕开陈卫国的接待流程,一旦暴露,不仅证据可能被销毁,老周、赵天成这些知情人也会有危险。

走到老城区的十字路口,红灯亮起。李泽岚站在斑马线后,目光无意间扫过对面街角,突然僵住——一辆黑色桑塔纳停在路灯照不到的阴影里,车窗贴着深色膜,看不清里面的人,但那辆车的车牌号他有印象:是陈卫国的秘书小孙的车。他心里“咯噔”一下,脚步下意识往后退了半步,假装整理围巾,眼角的余光死死盯着那辆车。小孙怎么会在这里?是巧合,还是陈卫国已经起疑,派他来盯梢?

红灯跳转绿灯,李泽岚没立刻过马路,而是转身走进旁边的便利店,装作买水的样子。结账时,他透过便利店的玻璃门偷偷观察那辆桑塔纳,看到驾驶座上的小孙正低头刷着手机,手指时不时在屏幕上点几下,似乎没注意到他。李泽岚松了口气,付完钱后,故意往反方向走了五十米,然后拐进一条狭窄的小巷——这是去清风茶馆的近路,巷子两侧是居民楼的后墙,没有监控,正好能避开小孙的视线。

小巷里没有路灯,只有居民楼窗户透出来的零星光线,地面坑坑洼洼,偶尔能听到下水道水流的“滴答”声。李泽岚加快脚步,手里的矿泉水瓶被攥得发紧,冰凉的瓶身让他发烫的手心稍微冷静了些。走出小巷,清风茶馆的侧门就在眼前,门上挂着一盏褪色的红灯笼,在夜色中晃悠着,散发出微弱的光。他推开门,一股混合着茶香和炭火的暖意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气。

茶馆老板老刘正坐在柜台后擦拭茶杯,他以前在县政协工作过,跟张劲松是老熟人。看到李泽岚进来,老刘没说话,只是抬手指了指后院的方向,然后低头继续擦杯子,手指在杯沿上轻轻敲了三下——这是张劲松提前约定的暗号,意思是“里面安全,没有外人”。李泽岚点点头,顺着走廊往后院走,木质地板踩上去发出“吱呀”的声响,在安静的茶馆里显得格外清晰。

后院是三间独立的青砖包厢,三号包厢的门虚掩着,门楣上挂着一块写着“松鹤”的木牌。李泽岚轻轻推开门,看到里面坐着三个人,都穿着深色便装,没有佩戴任何证件,但身上那股沉稳、锐利的气场,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坐在主位的中年男人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笔记本,正低头看着什么;另外两个年轻人坐在两侧,一个打开着笔记本电脑,手指悬在键盘上,随时准备记录,另一个则靠在椅背上,目光警惕地盯着门口,像是在防备突发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县长,一路辛苦了。”戴眼镜的男人率先站起身,主动伸出手,声音低沉而有力,“我是市纪委三室主任张向东,这两位是我的同事,王磊和李楠。”

李泽岚握住张向东的手,感觉对方的手掌宽大而坚实,掌心带着常年握笔留下的薄茧:“张主任,麻烦你们连夜跑一趟,实在抱歉。”

“职责所在,谈不上麻烦。”张向东示意李泽岚坐下,王磊立刻起身给李泽岚倒了杯热茶,茶杯是普通的白瓷杯,里面泡着当地产的绿茶,热气袅袅升起,在杯口凝成一层水雾,“李县长,我们时间有限,就不绕圈子了——您准备的证据,现在方便给我们看吗?”

李泽岚点点头,将公文包放在桌上,拉开拉链,把里面的文件袋一份份拿出来,按时间顺序在桌上排开:“张主任,这些证据分为三类,都是我和张劲松书记、赵天成局长一起核实过的,确保真实有效。第一类是王浩的私人账户流水,您看这里——”他指着流水单上用红笔圈出的条目,“2012年2月5日,也就是审计局进驻饮水工程的前三天,有一笔30万的转账进来,付款方是阳山县财政局,备注写的是‘材料款’,但实际上,这笔钱根本没用到工程上,而是当天就转到了周志强生前的情妇名下;还有2009年的几笔大额转账,每笔都在50万以上,名义上是交通项目的‘维修款’,实际上通过王浩的账户,转到了陈卫国远房侄子陈斌名下的公司——阳山县诚信建筑公司。”

张向东接过流水单,戴上老花镜,逐行仔细查看,时不时用铅笔在笔记本上标注着什么。王磊则拿出手机,将流水单上的关键页面拍照,然后导入电脑,快速与数据库里的信息进行比对。李楠则从包里拿出一个录音笔,放在桌上,按下录音键:“李县长,麻烦您详细说明每笔款项的背景,我们需要完整记录备案。”

“好。”李泽岚喝了口热茶,润了润嗓子,继续说,“第二类证据是30万‘材料款’的原始凭证,包括财政局的拨款审批单、银行转账回执,还有项目指挥部会计老周的证词录音。老周已经坦白,这笔钱是陈卫国亲自找他安排的,让他以‘临时采购水泥’的名义虚报支出,说是‘暂时周转’,实际上是为了填补他之前挪用公款的窟窿。老周一开始不同意,陈卫国就威胁他,说如果不照做,就让他儿子在教育局的工作保不住——老周的儿子去年刚通过考试进了县教育局,一家人都指着这份工作生活,没办法才答应的。”

张向东接过凭证,翻到拨款审批单那一页,目光停在“审批人”一栏——上面签着陈卫国的名字,字迹潦草却清晰可辨,旁边还盖着阳山县县委的公章。他指着签名问:“李县长,这份审批单是原件吗?有没有可能是伪造的?”

“绝对是原件。”李泽岚肯定地说,“赵天成特意从财政局的档案库里调出来的,上面有财政局的档案专用章,还有当时经办人的签字——经办的科员叫刘敏,现在还在财政局工作,可以随时找她核实。老周的录音里也详细提到了这份审批单的签署时间和过程,跟凭证上的信息完全一致,不存在伪造的可能。”

这时,王磊突然抬起头,对张向东说:“张主任,我们查到了——王浩的账户与陈斌的诚信建筑公司有多次资金往来,2009年到2011年期间,总共转账超过500万,这些钱的来源大多是阳山县的财政拨款,涉及交通、水利、教育多个项目。而且,诚信建筑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就是陈卫国,陈斌只是挂名的法人代表。”

张向东的眼神变得更加严肃,他放下手里的凭证,看向李泽岚:“第三类证据,是2009年交通项目的异常拨款单,对吗?”

“是的。”李泽岚把最后一个文件袋推过去,“2009年,陈卫国以‘县城至坦洲镇道路拓宽工程’的名义,从财政局调拨了800万,拨给了周志强的阳山县水利建筑公司。但实际上,这个工程的预算只有400万,剩下的400万被陈卫国和周志强私分了——周志强拿了150万,陈卫国拿了250万,其中100万转到了他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名下。这份拨款单上有陈卫国的签字,还有周志强公司的收款回执,赵天成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因为工程预算明显偏低,但陈卫国以‘县委重点工程,必须尽快推进’为由,强行要求拨款,赵天成没办法,只能按要求执行。”

张向东拿起拨款单,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递给王磊:“把这份单据的信息录入系统,重点核查周志强公司的后续资金流向,看看有没有转到陈卫国或其亲属名下的账户,尤其是他儿子的账户。”

“明白。”王磊立刻在电脑上操作起来,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包厢里格外清晰。

李泽岚看着三人忙碌的身影,心里稍微松了口气,但还是有些担心:“张主任,陈卫国在阳山经营了快十年,市里和省厅都有不少熟人,这次我们把证据交给你们,会不会有人给他通风报信?而且他最近让审计局查饮水工程,明显是想栽赃我和赵天成,估计已经察觉到了什么,要是他狗急跳墙,销毁证据或者威胁老周他们,怎么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