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领导

李泽岚在县委会议室主持最后一次专题会时,窗外的张北正飘着小雪,细密的雪粒落在玻璃上,很快积成一层薄白。会议桌前,自然资源局、招商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负责人坐得整齐,桌上摊着城东地块分区规划图和企业签约时间表,红色马克笔标注的关键节点格外醒目——下周三企业集中签约,下月底前完成土地平整,明年三月配套企业全面开工,每一个时间点都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的政策要求,容不得半点拖延。

“高局长,土地转用手续必须确保齐全,这不仅是项目落地的基础,更是守住‘耕地红线’的政治责任。”李泽岚手指在规划图“包装厂区”位置敲了敲,语气严肃,“企业签约后要立刻进场测绘,若需省厅协调,直接对接周志国处长,咱们要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落到实处,复垦的300亩耕地绝不能出任何纰漏,必须保证明年春耕能种上莜麦。”

高明立刻点头,笔记本上的字迹写得用力:“都办齐了!省厅批文、土地确权证明、规划许可证全存在档案室,明天一早就把复印件送企业。我们还成立了专项小组,每块地都明确管护责任人,跟村支书签了责任书,确保复垦耕地亩产不低于800斤,坚决守住耕地保护底线。”

“招商局要盯紧企业的环保承诺,这是‘绿色发展’的硬要求。”李泽岚转向刘刚,“上次冷链企业提的排污口调整,环保部门现场勘查后是否符合‘污染防治’标准?不能为了项目进度牺牲生态环境,要算好‘生态账’和‘长远账’,让产业发展跟生态保护并行。”

“确认过了!排污口移到地块边缘,远离村民居住区,还加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实时上传数据到县环保局平台。”刘刚翻开文件夹,指着补充协议,“所有企业都签了‘绿色生产承诺书’,废水、噪音全按国家标准来,这既是响应政策要求,也是为张北长远发展留空间,避免以后出现环境纠纷。”

会议结束时,雪下得更密了。李泽岚回到办公室,把《城东地块监管细则》《村民技能培训台账》按“政策要求-执行措施-民生效益”分类整理,交给周明:“我走后,每周五报进度时,要重点写‘政策落地成效’——比如技能培训怎么对接‘就业优先’政策,补偿款发放怎么体现‘共同富裕’导向,别只报数据,要讲清楚背后的政治考量和民生意义,让大家明白项目不是单纯的‘建厂房’,而是为了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百姓。”

周明接过文件,眼眶微红:“李书记您放心,我肯定盯紧,不仅要让项目落地,还要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东旺村张老汉昨天还说,等厂子开了,他儿子就能在家门口上班,不用再去外地打工,再也不用跟孙子分开了,这就是最实在的民生效益。”

“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李泽岚拿起沙发上的行李箱,里面除了换洗衣物,还有给苏晴和念安的张北特产——手工莜麦面装在粗布袋里,草原奶糖用牛皮纸包着,最特别的是酸枣木小木马,是东旺村老木匠听说念安喜欢木马,花了三天时间手工雕的,马身上还刻着“念安”两个小字,质朴又暖心。

离开县委大楼时,陈明冒雪来送他,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杯:“里面是刚炖的羊肉汤,加了点当归,路上喝,暖和身子。张北的事你尽管放心,我们会按‘产业振兴’政策要求推进,每周开一次调度会,确保配套企业投产时,能成为全县‘政策落地示范项目’,给其他乡镇做个榜样。”

“谢谢陈县长,这半年多亏你的支持和配合。”李泽岚接过保温杯,指尖的暖意顺着胳膊传到心里,“后续要多跟村民讲政策、算明白账,让大家知道项目落地不仅能带来就业,还能带动村里的集体收入,以后修水泥路、建文化广场都有了底气,让大家真正认同‘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

车子驶离张北县城时,李泽岚看着窗外倒退的雪景——田野里的莜麦秸秆盖着雪,像铺了一层白毯;村口新立的“项目进度公示栏”上,“落实政策促发展,惠及民生增福祉”的红色标语在雪地里格外醒目;偶尔能看到村民扛着锄头往家走,脚印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痕迹,透着烟火气。他拿出手机,给张老汉打了个电话,电话响了两声就被接起,张老汉的声音带着笑意:“李书记啊,您是不是要回北京了?”

“是啊,张大爷,刚出县城。”李泽岚笑着说,“补偿款下周就能发到村里,您到时候记得去村委会领,有啥不清楚的,随时给周明打电话。”

“放心吧,我信您!”张老汉的声音格外洪亮,“等厂子开工了,我让我儿子给您打电话,您一定要回来看看,咱这厂房建起来,肯定气派!到时候咱张北的莜麦也能卖遍全国,跟着政策走,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挂了电话,李泽岚靠在椅背上,闭上眼——从夏天顶着烈日跑省厅递材料、跟部门协调耕地补划,到秋天挨家挨户跟村民算“增收账”“长远账”,再到冬天盯着复垦耕地的农机作业、完善企业签约细节,这半年的忙碌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现在张北的事终于按计划安排妥当了,政策落地有了方向,民生保障有了着落,他终于能踏实回北京,见苏晴和念安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车子开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北京的小区。李泽岚刚推开车门,就看到苏晴抱着念安站在单元门口。念安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小脸冻得通红,像个熟透的苹果,看到他,立刻伸出小胳膊,奶声奶气地喊:“爸爸!抱!我要骑木马!”

李泽岚赶紧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接过孩子,在他冻得微凉的小脸上亲了一口:“念安想爸爸了吗?爸爸给你带了小木马,回家就给你拿。”

“想!”念安搂着他的脖子,把小脸埋在他怀里,小胳膊圈得紧紧的,生怕爸爸又走了,“爸爸别再走了,念安想跟爸爸玩。”

“爸爸不走了,这次在家陪念安好几天。”李泽岚心里一软,又看向苏晴,伸手帮她拂掉肩上的雪花,“这半年辛苦你了,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累坏了吧?”

苏晴帮他拎过行李箱,眼里满是心疼:“你才辛苦呢,上次视频的时候,我看你都瘦了,眼底还有黑眼圈。快回家吧,家里炖了鸡汤,等着你呢,念安还特意让我给你留了鸡腿。”

回到家,念安抱着小木马在客厅里跑个不停,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歌,笑声满屋子都是。李泽岚洗完澡出来,苏晴正把鸡汤盛到碗里,递给他:“我爸昨天给我打电话,说你回来就叫上你,一起吃个饭,他还特意让阿姨买了你爱吃的螃蟹。对了,他说这次吃饭还有点别的事,要带你见个人,让你穿得正式点,别太随意。”

“见人?”李泽岚愣了愣,接过鸡汤喝了一口,暖意在胃里散开,“见哪位啊?需要准备什么吗?要不要带点张北的特产过去?”

“他没细说,就说让你别紧张,到时候跟着去就行,也不用带东西。”苏晴笑着拍了拍他的手,“我爸还问了你在张北的工作情况,说你把土地转用的事办成了,还能兼顾耕地保护和村民就业,特别厉害,跟我妈夸了你半天,说我没嫁错人。”

李泽岚心里隐约有了点猜测,但没再多问,只是点了点头:“行,到时候听爸的安排,他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第二天中午,李泽岚按约定时间到了苏晴家。苏明远穿着一身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比平时更显正式,少了几分日常的随和,多了几分庄重。看到李泽岚,他笑着迎上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泽岚来了,快进来。念安呢?怎么没带过来,我还准备了玩具给他。”

“苏晴带他去公园了,怕孩子过来闹,影响你说事。”李泽岚换了鞋,跟着苏明远走进客厅,看到茶几上放着一杯刚泡好的茶,还冒着热气,旁边还有一份折叠整齐的报纸。

“坐,喝口茶暖暖身子,这是今年新采的普洱,你尝尝。”苏明远递给李泽岚茶杯,等他坐下后,语气才慢慢变得郑重起来,“泽岚,今天带你去见的是位老领导,平时在工作上很照顾我,也很关注基层干部的成长。他之前听我提起你在张北的工作,尤其是在政策落地、民生保障方面的做法,很感兴趣,想跟你聊聊基层的实际情况,你到时候放开了说,不用拘束。”

李泽岚心里一紧,能让苏明远如此郑重对待的“老领导”,级别肯定不低,但他没多问,只是点头:“爸,我知道了,到时候我会把在张北的工作实情跟老领导汇报,不夸大、不隐瞒,有什么说什么。”

“不用太刻意‘汇报’,就像跟长辈聊天一样,说说你对基层工作的理解,遇到的难题,还有怎么解决的,老领导就喜欢听真话、看实情。”苏明远又叮嘱了一句,“穿得正式点是对老领导的尊重,一会儿咱们提前过去,路上再跟你说点注意事项。”

下午两点,苏明远带着李泽岚出发。车子驶离市区,往郊外方向走,路边的建筑渐渐变少,绿树越来越多,最后驶进一条绿树成荫的小路,路边的松柏修剪得整整齐齐,偶尔能看到穿着制服的警卫在巡逻,气氛安静又肃穆。

车子最终停在一栋古朴的四合院前,朱红色的大门上挂着铜环,门两侧的石狮子威严庄重,门口的警卫身姿挺拔,看到车子过来,上前核实了身份,才领着他们往里走。院子里的石板路打扫得干干净净,雪还没化,堆在松柏枝上,像缀着一层白霜,空气里透着清冷的草木香。

走进正屋,暖气扑面而来,驱散了身上的寒气。屋里的陈设简单又庄重,一张深色的木桌,几把扶手椅,墙上挂着几幅字画,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坐在沙发上看文件,戴着一副老花镜,手里还拿着一支钢笔,时不时在文件上划几下。

听到脚步声,老人抬起头,摘下老花镜,看向他们。就在那一瞬间,李泽岚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这位老人,正是他每天在新闻里、在政策文件解读里经常见到的那位老领导!他怎么也没想到,苏晴父亲说的“老领导”,竟然是如此重要的人物,一时间竟有些紧张,下意识地挺直了身子。

“老领导,这是泽岚。”苏明远快步上前,轻声介绍,语气里满是敬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窑洞到省府请大家收藏:()从窑洞到省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