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陛下还觉得这个‘刚’是褒义词吗?”
朱元璋陷入沉思。
恨不得活剥了夏白,脸色阴沉得可怕。
刚,绝不是什么好字眼。
不过勉强还算过得去。
从夏白的话里,他听出了大明未来的窘迫与无奈,只能固守现有疆域,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只能死守。
毫无变通空间。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这段内容描绘了朱元璋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他回忆起自己的过去,因不堪忍受欺压而投身*,如今登基为帝,却担忧后代会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
他对自己的治国理念产生质疑:这些制度是保护江山还是束缚后人?北元的存在让他寝食难安,他渴望在有生之年解决这一隐患,否则将留下无穷后患。
然而,改革现有的制度又意味着*他多年的心血,这令他难以抉择。
夏白的话点醒了他,提醒他不应过度干预后代的命运,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唯有不断进取才能延续国家的繁荣。
朱元璋深感震撼,意识到自己对子孙的能力缺乏信心,实际上他们面临的环境和机遇远胜于他年轻时。
最后,在东华门的沉重氛围中,他决心打破过去的桎梏,让后人能够自由发展,开创属于自己的道路。
朱元璋抬起头,目光落在朱标身上。
他对长子朱标甚为满意,信任他的能力,认为他将来必能承继父志,成为一位堪当大任的贤君。
然而,对于朱家后人,他的信心却难以延续下去。
他一向对孟子的学说心存芥蒂,尤其是那句“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
令他尤为不安。
他担忧家族兴衰轮回的预言成真,因此毕生追求的是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
他的愿望简单,只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平安度日,守住先辈留下的基业即可,从不曾奢望他们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可这个夏白,一次又一次地质疑他的决策,提醒他诸多计划不过是镜花水月,根本无法达成。
朱元璋心中既愤怒又烦躁,但夏白不同于其他直言规劝的大臣,他并非空口白话,而是以各种看似有根有据的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言论。
尽管朱元璋觉得其中不少内容荒诞不经,近乎荒谬,甚至毫无根据,但他却不得不认真对待。
毕竟,这关系到朱氏天下的未来。
大明的未来究竟会怎样?真的能按照他的设想平稳发展吗?即便国内局势如他所愿,国外呢?那些邻国和外邦,真的会俯首帖耳吗?
他饱读诗书,深知历史上各国无不面临外敌侵扰,从未断绝。
如今,北元仍虎视眈眈,他们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始终未曾放弃入主中原的野心。
前两年的大规模北伐未能成功,以失败告终。
此外,大明周边还有诸多藩属国,同样野心勃勃,倭寇更是时常扰沿海地区。
仅靠防守与现有的应对之策,大明真的能够长久稳固吗?
朱元璋第一次对自己的策略产生了怀疑。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夏白察觉到了朱元璋内心的波动,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返回牛车旁,取出另一本书卷。
见此情形,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