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万历三十六年冬

宴间没有乐师奏乐——往年还请戏班唱《长生殿》的片段,今年怕被人说“耽于享乐”,只让府里的小丫鬟唱了两段“京郊小调”(比如《送灶王》《卖糖粥》),声音还得压着,不能传到院外。守岁时更冷清,老夫人领着女眷在佛堂念了半卷《心经》,张惟贤则在书房里看“塘报”(边看边叹气,他放下塘报,揉了揉眉心。陕西的流民,运河的漕粮,宫里的风向,辽东的建奴……这一切都像无形的丝线,缠绕着他,也缠绕着这个看似庞大却处处吱嘎作响的帝国。英国公的爵位,如今更像是一道精致的枷锁,.儿子张世泽想跟父亲说几句“来年求个差事”的话,见父亲脸色沉,又把话咽了回去。直到子时敲钟,府里才敢放一挂小鞭炮——不是市面上卖的“百子炮”,是管家托人在城外作坊做的“五十响”,声音不大,放完赶紧让仆役扫干净,怕被巡城的锦衣卫看见,说“勋贵扰市”。

2. 外城平民:生计里抠出来的年

正阳门外的“外城”,是平民扎堆的地方——布铺、木匠铺、烧饼铺挤在窄巷里,屋顶上的茅草沾着雪,墙根下堆着炭渣,可这里的年味,比内城勋贵府里热乎,全是“从生计里抠出来”的实在。

(1)布铺掌柜王老实:赊账里的人情年

王老实的布铺开在廊房二条,铺面不大,只有一间,卖的都是平民穿的“粗布”“蓝布”,最贵的也不过是“细棉布”(一斤棉能织两丈,一尺卖五个铜板)。腊月二十起,布铺就忙起来——平民都要扯块新布做“年衣”,哪怕是旧棉袄,也得缝个新领子、新袖口。

王老实算账时总揣着个小本子,记着谁赊了布、欠了多少。比如隔壁卖菜的张阿婆,腊月二十一扯了三尺蓝布,说“年后卖了春菜就还”,王老实摆摆手:“不急,您孙女过年总得有件新衣裳。”还有帮工的小伙计李二,十七岁,家里穷,王老实除了给工钱(每月三百铜板),还多扯了两尺细棉布,说“给你娘做个新褂子,算过年的赏钱”——李二当场就红了眼,说“掌柜的,年后我多干两个时辰”。

腊月三十上午,布铺关了门,王老实带着老婆、儿子贴春联。春联是隔壁穷书生写的,用的是最便宜的“草纸”,墨是兑水的,字却有力——上联“布暖千家年”,下联“德留小巷春”,横批“平安就好”。王老实踩着凳子贴,儿子在下面递浆糊,老婆在屋里炖肉——肉是“槽头肉”(猪脖子上的肉,便宜,一斤三个铜板),炖的时候放了点酱油、姜片,香味飘到巷子里,引得邻居家的狗直叫唤。

除夕的年饭,桌上摆了四样:炖槽头肉、素炒白菜、豆腐脑(早上磨的黄豆做的)、饺子(馅是白菜加少许肉末,肉末是跟肉铺老板讨的“碎肉渣”)。儿子捧着碗,啃着肉,问王老实:“爹,明年能扯块红布给我做新衣裳不?”王老实摸了摸儿子的头,夹了块肉放进他碗里:“能,明年开春布卖得好,就给你做。”守岁时,一家三口围在炭盆边,炭是“碎炭渣”(跟炭铺买的下脚料,一斤一个铜板),烧得不太旺,却暖和。王老实拿出三个铜板,给儿子一个,给老婆一个,自己留一个:“这是‘压岁钱’,压着邪祟,明年咱们都好好的。”

“同一个夜晚,几里地外,木匠赵五摸遍了全身,也凑不出三个能当‘压岁钱’的铜板。”

(2)木匠赵五:赊账里的难过年

赵五是个木匠,租住在外城西南角的破院子里,靠给人打家具、修门窗过活。万历三十六年的年,对他来说,是“账没要回来,年关难过”。

腊月十五,他给城南的盐商李家打了套衣柜、书桌,说好完工给五两银子——可盐商说“年后再给”,赵五去要了三回,都被门房拦在外面。眼看要过年,家里没炭、没米,老婆抱着三岁的女儿,眼睛红着:“总不能让孩子过年饿肚子。”赵五咬咬牙,把自己吃饭的家伙——一把用了十年的“锛子”(木匠工具),拿到当铺当了二百铜板。

腊月二十八,赵五用当锛子的钱买了十斤糙米(一斤两个铜板)、一斤碎炭(五个铜板)、一串“糖稀”(三个铜板,给女儿的)。回家的路上,女儿拽着他的衣角,指着街边卖糖人的摊子:“爹,要那个兔子糖人。”赵五蹲下来,摸了摸女儿的脸:“乖,糖稀甜,比糖人好吃。”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糖稀含在嘴里,不说话了。

除夕那天,赵五没开火——不是不想,是没东西做。老婆煮了锅糙米粥,就着腌萝卜,一家三口喝了两碗。女儿喝着粥,忽然说:“娘,粥不甜。”老婆眼泪掉下来,赵五赶紧把自己碗里的粥拨给女儿半碗:“快喝,喝了暖和。”守岁时,屋里冷得像冰窖,赵五找出几块木头边角料,用小刀刻了个小木马、小兔子——给女儿玩。女儿拿着小木马,在手里转来转去,笑了,赵五看着女儿的笑,眼圈也红了:“明年爹把锛子赎回来,给你打个大木马,比这个大十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养生小帝姬请大家收藏:()大明养生小帝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