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朝会。
始皇谕旨:
“扶苏!”
“儿臣在!”
扶苏出列,心中隐隐不安。
“前番论道,百家之言,纷繁复杂。朕观之,确有可取之处,然亦多迂阔悖逆之论。
治国之道,贵在精要,岂容芜杂?”
“着尔为主,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奉常、博士仆射等九卿重臣为辅,主持编撰《大秦治要》!”
“收集天下所有书册典籍!”
无论官府藏书、私人收藏、学派秘传、六国旧档、民间着述……凡有文字者,尽数收缴,集中于咸阳宫秘府及指定官署!
敢有藏匿不交者,以违抗圣命论处,严惩不贷!”
“分门别类,详加审阅!”
设立庞大编撰机构,征调大量博士、儒生(尤其那些在论道中表现“活跃”者)、识文断字的官吏参与。
“甄别筛选,取其精华!
凡“于国有利,于民有益,合乎秦法,彰显天威,稳固社稷”之内容,方可辑录入《大秦治要》。具体而言:
法家着作(尤其商鞅、韩非)、
记录秦历代功业之史书(秦记)、
农书(耕作技术)、
医书(疗伤治病)、
卜筮之书(预测吉凶)、
技术类(如墨家器械图谱、水利)等,视为“精华”。
“糟粕”定义(李斯后来《焚书奏议》的雏形已隐含)此):
六国史书(非秦记者)——记录旧日荣光,煽动复国。
《诗》、
《书》
等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着作(除农、医、卜、法)——宣扬过时之道,非议朝政。
民间私藏诗书、百家语——传播异端思想。
“编撰成册,颁行天下!”
最终《大秦治要》将成为帝国唯一合法、
官方认可的“知识库”和治国指南,供官吏学习,教化万民。
公开理由:
“统一思想,去芜存菁,使天下黔首明法令、知稼穑、守本分,共享太平!”(冠冕堂皇)。
真实目的:
一是为焚书铺路: 将“**”范围通过“甄别”过程明确化、合法化。
收缴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销毁所有未被《大秦治要》收录的“糟粕”。
二是粉碎六国文化根基:彻底抹杀六国的历史记忆、文化认同(通过销毁其史书、典籍)。使“秦”成为唯一合法的历史源流和国家象征。
三是钳制思想,消除杂音: 只允许符合秦帝国统治需求的“知识”存在,将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的思想影响力连根拔起。
四是诱捕与甄别:*
强制收缴过程,是黑冰台顺藤摸瓜,追查私藏**者(往往是六国遗老、死硬儒生)的最佳时机。
参与编撰的博士儒生,其审阅态度和言论,也成为甄别“异己分子”(为坑儒准备名单)的绝佳场所。
五是消耗与掌控扶苏: 将扶苏置于一个极其尴尬痛苦的位置,让他亲手参与这场针对他信奉之道的清洗。
消耗其精力,暴露其“软弱”(在始皇看来),并置于李斯等人的严密“协助”(实为监视和引导)之下。
诏令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帝国各郡县。地方官吏(尤其是法家酷吏)如狼似虎,带领兵卒、衙役,挨家挨户,甚至闯入贵族府邸、学派讲坛、民间书肆,强制收缴一切书简、帛书。
场面极其酷烈:哭嚎哀求者(视书如命的儒生、藏书家)、
暗中转移者(六国遗老、有识之士)、
趁机报复诬告者(邻里纠纷)……混乱与恐惧蔓延。
无数承载着智慧与历史的竹简帛书被粗暴地堆上牛车,运往咸阳。
黑冰台如影随形: 严密监控收缴过程,记录所有抗拒、藏匿行为及人员,顺藤摸瓜,深挖背后的“反秦网络”。
咸阳秘府:巨大的“屠宰场”与“甄别营”:
海量的书籍堆积如山,塞满了数个巨大的库房。空气中弥漫着竹木和尘土的气息。
以扶苏为名义上的总负责,实际操控权牢牢掌握在李斯及其亲信(如御史)手中。李斯制定了极其严苛的“审阅标准”,并安插了大量立场坚定的法家官吏和亲信博士进入编撰核心。
扶苏的痛苦与无力:
他试图在有限的范围内保护一些“无害”的儒家经典和史书,强调其中“仁政”、“教化”的内容符合“利国利民”。
但在李斯及其爪牙的强硬态度和始皇的默许下,他的努力处处碰壁。
李斯等人断章取义,将儒家经典中任何涉及“分封”、
“仁政高于法令”、
“批评暴政”的内容都无限上纲上线,斥为“祸乱之源”、
“六国余毒”。
扶苏看着一本本承载着先贤智慧的典籍被粗暴地贴上“糟粕”的标签,丢入待焚的废料堆,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
他的优柔寡断和痛苦挣扎,都被李斯记录下来,作为其“不堪大任”、“心怀异志”的证据密报给始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请大家收藏:()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