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的北林市,仿佛被投入了一块巨石的池塘,涟漪迅速扩散至每个角落。
《北林晚报》财经版块的头条,用醒目的黑色标题写着——《山河集团融资券兑付逾期,投资者围堵总部讨说法》。文章措辞相对谨慎,客观叙述了昨日的事件,引用了部分投资者的采访和陈山河现场“负责到底”的表态,但字里行间透出的质疑意味,已然明显。
但这仅仅是开始。
更具影响力的省报驻北林记者站跟进了一篇报道,标题犀利了许多——《“北林王”的商业帝国遭遇滑铁卢?深挖山河集团资金链困局》。这篇文章不仅详细罗列了山河集团近期的快速扩张和巨额投资(重点提及商贸城项目),还引述了“匿名业内人士”的分析,质疑其激进扩张模式下的财务风险,甚至隐隐触及了其融资模式的合法性问题。
电视台的午间新闻也播报了这条消息,虽然画面经过了处理,但投资者激动的面孔和被砸的玻璃门,极具视觉冲击力。女主播用标准的播音腔提醒市民:“理性投资,警惕高回报承诺背后的风险。”
一夜之间,“山河集团”、“陈山河”、“融资券”成了北林市民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谈资。曾经笼罩在陈山河头顶的“北林王”光环,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靶子。羡慕、嫉妒、恐惧……种种复杂情绪,在此时都化作了幸灾乐祸或义愤填膺的议论。
“看吧,我就说这种靠歪门邪道起家的,长久不了!”
“当初吹得多厉害,现在摔得就有多惨!”
“还好我没买那个什么券,不然棺材本都没了。”
“听说警察已经介入了,搞不好要抓人!”
舆论的风向,在有心或无意的推动下,正朝着对山河集团极度不利的方向倾斜。
在北林晚报社的办公室里,苏丽盯着自己电脑屏幕上已经写完的稿子,手指悬在发送键上,久久没有落下。她的这篇报道角度更为深入,试图探讨地方民营企业野蛮生长背后的融资困境与监管缺失,相对理性。但她也清楚,在这个时候,任何关于陈山河的报道,无论角度如何,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事路过她的工位,拍了拍她的肩膀:“苏大记者,这次怎么手软了?你不是一直想挖山河集团的深度新闻吗?这可是好机会。”
苏丽勉强笑了笑,没有回答。她脑海里闪过在百乐门庆功宴上陈山河看似从容实则警惕的眼神,闪过专访时他谈及厂区往事那一闪而过的复杂神情,也闪过王建军严肃的警告。她知道陈山河不是清白无辜的商人,但他的崛起与坠落,绝不仅仅是“黑社会头目”几个字所能概括。这种复杂的情绪,让她无法像其他同行那样,毫不犹豫地将笔化作投枪。
电话响起,是王建军打来的。
“看到了吗?”王建军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迫。
“看到了。”苏丽回答。
“舆论已经起来了。这对我们下一步行动有利,但也可能打草惊蛇。”王建军顿了顿,“你那篇稿子,先压一压。”
苏丽沉默了片刻,问道:“你是以警察的身份建议我,还是以……”
“以不希望看到更多不可控局面发生的朋友身份。”王建军打断她,“现在的火候,已经够了。”
挂断电话,苏丽深吸一口气,最终将稿子拖进了草稿箱。她选择了沉默,但这种沉默并非屈服,而是一种在风暴眼中,试图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艰难抉择。她知道,这场舆论发酵,才刚刚开始,而她的笔,迟早要落下,只是时机和角度的问题。
与此同时,山河集团董事长办公室内,气氛降到了冰点。
陈山河将几份报纸重重地摔在桌上,上面的标题触目惊心。刘卫东坐在对面,面色凝重。
“太快了,太集中了。”刘卫东声音沙哑,“这绝不仅仅是偶然。背后肯定有人统一放了消息,甚至提供了材料。”
陈山河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没有说话。他想起吴先生那张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的脸,想起他背后那深不可测的能量。这就是他所谓的“合作”结局吗?利用完之后,再毫不犹豫地一脚踢开,甚至还要落井下石?
“联系得上他吗?”陈山河问,声音低沉。
刘卫东摇了摇头:“所有的联系方式都失效了。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第一张骨牌倒下后,连锁反应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而舆论,这把无形的刀,已经架在了陈山河的脖子上。
---
喜欢东北往事:江湖人生请大家收藏:()东北往事:江湖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