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朝野震动
“泰山封禪?”始皇帝龙眸微睁,似是要看清楚眼前这个年轻人,“你可知封禪的意义?”
李砚知頜首,“典籍有记载,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报群神之功。
始皇帝的声音里听不出半点情绪,只有厚重如山的沉稳,但奉天宫內的气息却在他开口之后,迅速冰冷下来,
“这句话的意思,你应该很清楚,帝王受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对护佑之功表示答谢“你是说朕之王命,还要受天神掌控?漫天旧神已经死了,是朕用王命而斩!”
帝王喜怒不形於色,但李砚知却从中感受到了引而不发的雷霆震怒。
李砚知开口解释道,“臣口中的天,並非神,而是日月山川、江河湖海、百姓社稷,
先祖圣贤。”
“封禪,敬告的是天下之心,万民之意,封的是苍生之念。”
“以泰山而封,乃寄苍生绵延不绝,社稷千古长存。”
始皇帝第一次微微向前倾斜一点身子,看向李砚知,“李砚知,你这番话若放在朝堂之上,定会有人认你为奸臣。”
“你知道我想听什么,所以会这么说,但最后做出来是什么样,合谁的意,那就两说了。”
“你觉得呢?”
李砚知咽了咽喉咙,面对此等帝王,他无论说什么,对方都有自己的考虑,很难改变其意志。
徐徐图之,只能徐徐图之,决不能在一开始就掺杂自己的思量。
他斟酌用词,“陛下,此乃臣肺腑之言。”
“旧神会死,百姓会死,岁月如长河,滚滚不休,昨日之河水与今日之河水,虽是同一条河,但却再也不同。”
“但祖宗之社稷,万民之意志,大夏之文化,虽岁月更迭,但定会隨著百姓绵延,哪怕歷经百世依旧有后来者瞻仰之。”
始皇帝龙眸中似有万千气象涌动,他轻“哦?”了一声,“你的意思是大夏会灭亡?”
此般质问,將李砚知直接置於熔炉之上,稍有差池,便有可能承受来自帝王的雷霆之怒。
谁敢当著一位帝王之面,说这位帝王亲手缔造的国度会陨落?
这是大忌讳,朝堂上若是有谁敢乱说,活活打死都是奢侈。
李砚知低头,半响之后方才开口,“是,臣本想说些好话,但实事求是,天下没有万古永存的王朝。”
“就连旧神时代都会成为过去?更湟论凡人开创的王朝?”
“但帝王之功绩,王朝之传承,却会成为將来天下大势之源头,奔流不息。”
话音落下,
奉天宫內一片死寂,安静而又压抑。
李砚知不再说话,静静等待著始皇帝开口。
许久,
一道略显沧桑感慨的声音,放在大殿之內迴响,“天下没有百世永存的王朝,却有绵延万古的文化传承—
“朕——.明白你的意思了,你,先下去吧。””
李砚知朝始皇帝恭敬行礼,隨后一步一步走出奉天宫。
在大监的带领下,前往承乾殿。
奉天宫內,
始皇帝一手轻轻抚上祖龙人皇剑,“徐祖,你也听到了———“”
“是—”徐祖的身形在虚空中走出。
“他对朕很尊敬,但敬重的不是朕这个人,而是朕所做的事。”始皇帝看向徐祖,眼神中意味深长,
“其他人,在面对朕时,毕恭毕敬,战战兢兢—————他们更多的,是畏惧朕这个人——
北徐祖也在今日,对自已这个关门弟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缓缓说道,“人与事,很难分开,確切地说,事不过是人的一部分———砚知並非不尊重陛下。”
始皇帝轻轻笑了一声,“徐祖何必紧张?”
“他说的並不算错,大夏立国数百年,到了朕这一代方才彻底鼎定乾坤,为天下立下根基。”
“朕斩旧神、灭百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让这浩瀚国土,从此只有一个姓,那就是夏!”
“他尊敬朕所做之事,更认为朕做的这些事,可以永世长存,绵延千古。”
“在此事上,他何尝不是对朕最大的敬重?”
“哪怕大夏自我之始,二世而亡,但大夏之精气神,却依旧烙印在天下子民的心里、
骨子里,乃至岁月长河里。”
始皇帝的笑声里,有些许欣慰,但他话锋募地一转,“只是———”
徐祖没有说话,他深知,自己那关门弟子虽然什么目的都没有表露,方才的那番话更是滴水不漏。但他的立意太高了,高到在如今这个时代,更像是大逆不道,欺君罔上。
就像是站在岁月长河里,站在数千年后,对歷史的回望。
这对一个帝王,对刚刚建立起人间王朝的皇帝而言,属实过於—言辞激烈了。
“徐祖,你觉得封禪之事,可行否?”始皇帝看著徐祖。
“泰山封禪之事,我並未听砚知说过,具体可行与否,还得等老朽过问之后,才能评判。”徐祖並没有直接赞同李砚知的方法。
但他话里话外,却是对自己的关门弟子极为维护。
始皇帝只说了封禪,他却直接说成了泰山封禪,意思也很明確,那便是將泰山和封禪彻底连接到一起。
只要李砚知的方法確实可行,那泰山封禪將会真正走上正轨。
在与始皇帝这样的帝王交谈中,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不能含糊。
但凡稍有偏差,很可能会影响数十万,乃至百万千万生灵的性命。
用字字千钧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始皇帝也明白了徐祖话里的意思,他並未挑明,这是双方心照不宣的默契,“那便將此事拿上朝堂,看看群臣有何意见“陛下,此事万万不可!”次日朝堂,当始皇帝將泰山封禪之事说出来之后,立刻就有御史大夫高声諫言,
“封禪之事,最早源自旧神时代,我大夏立朝至今,何以效法旧神?”
“况神明无德,无法庇护天下苍生,他们有何资格,享受我等供奉!?”
御史大夫言辞切切,洪亮的声音在大殿中迴响,
此话出,不少朝臣都在点头附和。
“陛下,吴大夫言之有理啊,大夏庇护天下苍生,哪有神明什么事?我等皆是斩神而起,与神明为敌!”
“大夏之命,乃人族生生不息,艰苦奋斗匯聚而成,与那神明,毫无瓜葛!”
但也有人看出了始皇帝更深层次的意思。
这位高坐帝位的陛下,心中恐怕应该已经有了决定。
他们这些朝臣,能做的只是遵循始皇帝的意志,把事情做好。
所谓的议政,也只是议,决定权终究在始皇帝手中。
这些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已经在心中有了计较。
泰山封禪,此事事关重大,始皇帝怎会突然將此事拿出来说?
朝堂上的议论声此起彼伏,但凡说话者,无一不在反对。
始皇帝伸手,压了压,大殿內的声音瞬间为之一收。
“此事明日再议,退朝。”
眾朝臣从朝堂上出来之后,三五成群聚到一起,
“泰山封禪这种事,到底是谁提出来的?彼其娘之!”
“这是在断我大夏的立朝之根!我要是知道是谁在蛊惑始皇帝,定要將其扒皮抽筋,
挫骨扬灰!”
“那人想將大夏重新拉回旧神时代不成!?无用之神,有什么资格享受供奉?封禪,
封他娘的屁!”
几乎有八成朝臣年岁都比较大,都经歷过当年黑暗绝望的旧神时代。
一提到封禪,他们骨子里都会漫上一股寒意,脑海中下意识都会想起,当年旧神们为了封禪,大肆屠杀人族,以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性命,祭告上天,希望找到天门,將天人两界重新贯通。
如此惨无人道的事,如今再次被搬出来,谁能受得了?
次日,
朝堂上的反驳之声越发浩大,经过前一日相互间的討论,之前还有些摇摆不定的朝臣,也都发出了声音。
即便在大夏,始皇帝一言九鼎,但他们决不能坐视始皇帝被人蛊惑。
“此事明日再议,退朝———
始皇帝再次选择退朝。
走出朝堂的朝臣们,心中越发不安。
“恐怕陛下心中已经有了决定,我等该如何是好!?”
“光凭我等反对,人微言轻啊,必须再找其他人,才能劝住陛下。”
“去钦天监,只有徐祖,才能让陛下改变心意!”
“走走走,我等速去,越快越好——”
“我等同去!”
不少朝臣原本要去各衙门点卯,但现在哪里还有半点心思处理事务,结伴前往钦天监,想要找到徐祖,请徐祖出面劝解始皇帝。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