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到北平学堂上学

1946年早春,早春的寒风吹散了最后一点残雪,育英学堂的朱漆校门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王卫国攥着手里的入学通知书,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这是张营长托人帮忙申请的名额,也是他主动向养父提出来的:“俺想读书,学算术、学物理,以后造自己的发电机,造不卡壳的枪。”

空冥天赋早已收敛在三尺之内,眉心只有极淡的温热感。他刻意穿着最普通的灰布棉袄,洗得发白的袖口还打着补丁,和身后学堂门口那些穿呢子大衣、戴西式礼帽的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远处,几个学生正对着他指指点点,嘴角挂着轻蔑的笑,他却只是攥紧通知书,跟着养父王破军往校内走——经过这些天的“藏锋”练习,他已经学会不被外界的目光轻易扰动。

“别在意他们的眼光。”王破军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袍上的尘土还带着军营的气息,“学堂是学本事的地方,不是比穿戴的地方。玄真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肚子里的‘战场学问’,比他们的呢子大衣金贵多了。”

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老槐树,树干上还留着日军占领时的弹孔,却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树下立着块石碑,刻着“育英”二字,落款是光绪年间的字迹——这所学堂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抗战时被改成日军的军官俱乐部,去年秋天才重新恢复办学,校内的不少建筑还带着修补的痕迹:东楼的窗户是新换的木框,西楼的墙面刚刷过白灰,操场的跑道上还有没清理干净的弹壳。

“王先生,卫国同学,这边请!”教导主任李教授快步迎上来,他穿着藏青色的长衫,戴着圆框眼镜,手里拿着个厚厚的点名册,“张营长已经跟我交代过了,卫国同学虽然没上过正规学堂,但在根据地的战地小学学过基础,我们安排在初三年级旁听,先适应一下。”

王卫国跟着李教授往教室走,走廊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声音稚嫩却坚定,和根据地战地小学孩子们沙哑的朗读声不同,这里的读书声更整齐,却少了几分战火的磨砺。他想起在马家堡的战地小学,黑板是用锅底灰刷的土坯,课本是油印的传单,而这里的教室窗明几净,课桌椅是崭新的实木,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工整的“算术公式”,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酸涩——要是根据地的孩子也能在这样的学堂里读书,该多好。

“到了,就是这间。”李教授推开初三(2)班的门,教室里的读书声立刻停了,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王卫国,有好奇,有惊讶,还有毫不掩饰的轻视。坐在前排的一个穿呢子大衣的男生故意咳嗽了一声,阴阳怪气地说:“哟,这是从哪个乡下找来的土包子?也能进育英学堂?”

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哄笑。王卫国的脸瞬间涨红,攥紧了拳头,空冥感知下意识地想展开,却立刻想起养父的叮嘱,强行把温热感压回丹田。他抬起头,直视着那个男生:“俺是从晋察冀根据地来的,来这里是学本事的,不是来比穿戴的。”

“学本事?”男生嗤笑一声,“你认识几个字?能背《论语》吗?能解算术方程吗?别在这里浪费名额!”

“赵启明!不许无礼!”李教授厉声呵斥,转头对王卫国歉意地笑了笑,“卫国同学,别介意,他就是性子直。你先坐在最后一排,有不懂的就问我,或者问班长周小燕。”

王卫国点点头,走到最后一排的空位坐下。课桌里还留着上一个学生的课本,封皮上写着“物理”“化学”,里面的公式和插图让他眼花缭乱——在根据地,他只学过基础的加减乘除,这些复杂的公式连见都没见过。空冥天赋在体内蠢蠢欲动,他却刻意压制着,只在翻开课本时,用三尺内的感知快速扫过页面,默默记住那些陌生的术语。

第一节课是算术,王教授拿着三角板走进教室,讲的是一元二次方程。黑板上的例题刚写出来,赵启明就立刻举手回答,解法又快又准,引来同学们的一阵赞叹。王卫国盯着例题看了半天,还是没明白“判别式”是什么意思,只能低头在草稿纸上画着石子——这是他在根据地学的“土办法”,用石子代替数字演算,却怎么也套不进公式里。

“卫国同学,你来说说这道题怎么解?”王教授突然点了他的名。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赵启明抱着胳膊,等着看他出丑。王卫国站起身,脸涨得通红,支支吾吾说不出话,空冥感知里能“看到”同学们的窃笑,还有赵启明得意的眼神。

“坐下吧,下次认真听。”王教授没有批评他,却让他更加羞愧。下课铃一响,他就趴在桌子上,盯着课本上的公式发呆——原来读书比在战场上狙击鬼子还难,原来“科技强国”的第一步就这么坎坷。

“别灰心,我教你。”一个温柔的声音在身边响起。王卫国抬头,看到班长周小燕站在桌旁,她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衫,梳着两条麻花辫,手里拿着本演算本,“这道题要用求根公式,你看,先算 b2-4ac……”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