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纯碱量产

然而,在明末,获取大量高纯度纯碱的途径极其有限。北方天然碱湖(如口碱)远在蒙古草原,运输成本高昂且不稳定;从草木灰中浸取得到的“土碱”,产量低下,纯度堪忧,且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性质有所不同。必须找到一种能够依托辽西自身资源、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高纯度碳酸钠的方法!

王磊努力回忆着近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史,一个关键的名字和工艺浮现出来——18世纪末法国人尼古拉·路布兰(Nicolas Leblanc)发明的路布兰法!这是近代化学工业的开山鼻祖之一!其核心工艺是利用食盐(氯化钠)、硫酸、石灰石和煤粉作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合成碳酸钠。虽然此法有产生污染(盐酸气、硫化钙废料)等缺点,但其工艺相对简单,原料(盐、石灰石、煤)在辽西皆易获取,非常适合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和工业需求!

“或许……我们可以不走寻常路,不靠天,不靠地,自己造出一种‘神碱’来!”王磊目光骤然亮起,扫视众人,语气中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此物我称之为‘纯碱’!将其少量添入精炼之火药中,可助其燃,去其湿,增其威!其效非凡!”

自己造碱?众人闻言,皆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盐、石头、煤,这些寻常之物,怎能变成那洁白如雪、能增火药威力的“纯碱”?

王磊不再多言,他取来一根木炭,就在地上粗略却清晰地画出了路布兰法的核心反应流程:第一步:食盐(NaCl)与硫酸(H?SO?)反应,生成硫酸钠(Na?SO?)和剧毒、强腐蚀性的盐酸气(HCl)——此步关键在于耐酸容器和尾气处理;第二步:硫酸钠与粉碎的石灰石(CaCO?)、煤粉(C)混合高温煅烧,生成黑灰色的“黑灰”(主要含碳酸钠Na?CO?和硫化钙CaS)——此步关键在于高温窑炉和配比;第三步:用水浸取“黑灰”,将可溶的碳酸钠与不溶的硫化钙分离,得到碳酸钠溶液;第四步:溶液浓缩、结晶、干燥,得到纯碱固体。

每一步都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无数技术陷阱和危险:浓度足够的硫酸如何稳定获得?如何安全收集和处理那“蚀金腐铁”的盐酸气?高温煅烧需要多高的温度?何种材质的耐火砖能承受?浸取、浓缩、结晶如何提高效率和纯度?

“李师傅!”王磊的目光最终落在经验最丰富、最具钻研精神且敢于任事的李三才身上,“此事关乎我军战力根本,成败在此一举!我欲将此千斤重担交予你!由你牵头,抽调精干人手,组建‘化工坊’,专司研制此‘纯碱’!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物料优先供应!但我要快!必须尽快给我拿出可用的、足量的纯碱来!”

李三才看着地上那匪夷所思的流程图,再看向王磊那充满信任和期望的目光,一股久违的豪情与使命感涌上心头。他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疑虑和畏惧压下,重重抱拳:“总镇放心!此乃利军利国之大业!小老儿便是拼了这条命,不吃不睡,也定要将这‘纯碱’给您弄出来!”

第二节:化工初啼与专利文书

李三才领受将令,立刻以惊人的热情和效率投入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化学攻坚之战。王磊兑现承诺,从各工坊抽调了最心灵手巧、胆大心细的工匠作为他的班底,划拨了沙河所边缘一处相对独立、通风良好的区域作为专用场地,并给予了几乎不限量的资金支持。一座冒着古怪气味、被视为“危险之地”的化工坊,很快便拔地而起。

研制过程,其艰难与危险程度,远超所有人的想象。这无异于在黑暗中摸索一套完全陌生的、涉及高危化学反应的工业流程。

第一步,制备关键原料硫酸。他们采用了当时已有雏形、但极不成熟的“铅室法”。工匠们冒着风险,在巨大的铅制容器(王磊设法筹集到的)中燃烧硫磺,并小心翼翼地引入由硝石加热产生的含氮氧化物气体,用水吸收反应生成稀硫酸。这一步便事故频发:铅室焊接处密封不严,导致刺激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泄漏,熏得人头晕眼花,咳嗽不止;温度控制不当曾引发数次小规模爆燃,幸未造成严重伤亡。

第二步,是最为凶险的一步:让硫酸与食盐反应。当浓硫酸与食盐在耐酸石器(内壁涂有王磊建议的厚厚一层特殊胶泥)中混合加热时,瞬间产生大量剧烈沸腾的酸雾和那令人窒息、具有强烈刺鼻气味且对任何金属、人体组织都有极强腐蚀性的盐酸气(HCl)!最初尝试的陶制导管和收集罐迅速被腐蚀穿孔。李三才带着工匠们,戴着浸湿的布巾蒙住口鼻,双眼被刺激得通红流泪,不断试验各种材料,最终采用了内衬铅皮的石槽和大型陶缸盛水来吸收盐酸气,勉强制得了危险的稀硫酸钠和副产品稀盐酸(这些酸液也被小心收集起来,王磊隐约觉得它们将来必有用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三步,将得到的硫酸钠与精心粉碎的石灰石粉末、煤粉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入特砌的、以焦炭为燃料的高温反射炉中进行煅烧。温度必须高达近千度,且需持续相当时间,才能得到那黑乎乎、成分复杂的“黑灰”(主要含碳酸钠和硫化钙)。煅烧的火候控制至关重要,工匠们凭着经验观察火焰颜色和物料状态,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得到无用的废料。

第四步,用水浸取冷却后的“黑灰”,将可溶的碳酸钠与不溶的硫化钙残渣分离开来。然后需要将得到的浑浊碱液进行沉淀、过滤、蒸发、浓缩,最终在结晶池中析出白色的、块状或粉末状的纯碱粗产品。

每一天,化工坊都如同一个危险的炼金术士实验室。工匠们的衣物被酸液烧出无数窟窿,手上布满灼伤和疤痕,吸入各种刺激性气体导致喉咙沙哑、双眼红肿已成为常态。李三才更是以身作则,吃住在工坊,日夜守在那冒着各色烟雾和古怪气味的反应器旁,仔细观察、记录着每一次微小的变化,调整着各种物料的配比、反应的温度与时间。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昂贵的原料成堆地浪费,悲观和质疑的情绪时有弥漫,但李三才在王磊的持续鼓励和支持下,咬牙坚持着。

转机在一个午后悄然来临。经过又一次对煅烧温度和浸取程序的细微调整后,李三才小心翼翼地用木勺从结晶池中捞起一层刚刚析出的、略显泛黄但质地均匀的白色晶体。他心脏狂跳,用颤抖的双手将其烘干、碾碎。这一次的产物,看起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纯净。

他没有声张,亲自取了一小撮这宝贵的白色粉末,严格按照最佳比例,添加入一批经过他亲手精心提纯的硝、硫、炭粉中,反复研磨、拌匀,制成了一份特殊的新火药。

试爆场。王磊闻讯赶来,洪承畴派来的兵部官员也好奇地在一旁观望。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远远地看着那包加了“秘方”的新火药被放入一个专门用于测试的、极其坚固的铸铁密闭容器内。引线被点燃,滋滋作响。

“轰!!!!!”

一声前所未有的、沉闷如雷、仿佛能撕裂耳膜、震人心魄的巨响猛然炸开!远比过去测试任何火药都要猛烈!那厚重的铸铁容器竟被炸得四分五裂,碎片带着凄厉的呼啸声激射而出,深深嵌入远处的土墙和木靶之中!地面传来清晰的震动感!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震耳欲聋的欢呼!李三才和参与研制的工匠们愣了片刻,随即疯狂地拥抱、跳跃,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仿佛看着自己艰难诞下的孩子!

经过反复严谨的对比测试,结果确凿无疑:添加了少量(约百分之三至五)这种自制纯碱的新式黑火药,其爆炸威力和爆速,比辽西原有最佳品质的火药,提升了惊人的两成以上!燃烧更为充分迅速,烟雾和残留渣滓显着减少,火药燃烧的稳定性也大大提高。这意味着,在战场上,辽西的火炮射程将更远,精度更高;火铳的弹丸初速更大,穿透力更强;爆炸物的破坏力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消息火速报至王磊处。王磊大喜过望,立即亲自赶到化工坊,仔细视察了那套虽然简陋粗糙、管道纵横、气味刺鼻,却堪称划时代的纯碱生产装置,并再次观看了对比试爆。那震撼的效果,让在场的兵部官员也目瞪口呆。

“好!李师傅!尔等立下了不世之功!此物于我辽西,胜过十万雄兵!”王磊毫不吝啬地给予最高赞誉,“即刻起,扩大生产规模!增派人手,改进设备!我要你的化工坊,年产万斤纯碱!优先保障火药工坊需求!”

规模化生产迅速铺开。更大容积的耐酸反应器、更高效的高温煅烧炉、更庞大的结晶池系统被设计和建造出来。虽然生产过程依然充满危险与辛苦,但一条初步连贯的、可批量生产纯碱的流水线终于艰难地建立起来。洁白(相对而言)的纯碱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首先被用于火药改良。辽西军火药的品质,从此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了军中又一高度保密的杀手锏。

与此同时,王磊决定推行他构思已久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专利保护制度。李三才及其团队,通过无数次冒险、失败和探索,独立掌握了这套极具价值的纯碱生产技术,其贡献巨大,理应获得前所未有的回报和荣誉,以此树立标杆,激励辽西上下所有人投身于发明创造。

他命书记官起草了一份格式严谨、用语规范的官方文书——《工艺保护令》。文书明确规定:工匠李三才所创之“路布兰式纯碱制取法”,其法经实践检验,成效卓着,得总兵府正式认可,特授以“专利文书”。自授予之日起,为期五年内,辽西境内凡欲采用此同一方法生产纯碱者,须事先征得李三才本人同意,并按其规定支付一定比例之“专利许可费用”;他人不得擅自仿效其法,违者将以窃取工艺论处,重罚不贷。与此同时,总兵府赏赐李三才白银五百两,宽敞宅邸一座,擢升其为“工师”衔,以示嘉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一个特意安排的、颇为庄重的仪式上,王磊亲自将那份用料考究、盖有总兵府鲜红大印、清晰写有李三才姓名、功绩及专利权限的文书,郑重地交到了这位双手粗糙皲裂、面容被化学气体熏得黝黑苍老、却眼神熠熠生辉的老工匠手中。

李三才接过那份沉甸甸、象征着官方正式承认和保护的文书,双手剧烈地颤抖着,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沿着饱经风霜的脸颊滑落。他一生为匠,技艺虽享誉一方,却从未想过自己的“手艺”、自己的“摸索”,竟能获得如此至高无上的认可,成为一种受律法保护的、可以传家、可以带来持续收益的“产业”!

“谢……谢总镇天恩!总镇如此……如此厚待,信重小人……小老儿……必当竭尽残年,精益求精,以报此浩荡皇恩!”他哽咽着,激动得语无伦次,便要跪下行大礼,被王磊含笑扶起。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整个辽西的工匠阶层乃至士林。专利制度,《工艺保护令》,李三才因技艺而获巨赏、得官身、享专利……这一系列新鲜事物,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连串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工匠们第一次无比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创造,可以像土地和金银一样,成为一种被官方权力承认和保护的“私有财产”,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名望、地位和财富!一股空前炽热的发明创造与工艺改进的热情,被瞬间点燃。沙河所工坊内,乃至民间技艺高超者,无不绞尽脑汁,思考如何改进工具、创新工艺、研发新产品。技术革新的氛围,达到了空前的**。

纯碱的成功量产及其所催生的专利制度,其意义远超越一种化工产品本身的诞生。它标志着辽西的工业革命浪潮,开始从直观的机械制造领域,向着更深层次的基础化学工业领域坚实迈进;更标志着一种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技术人才的现代制度萌芽,开始在这片积淀深厚的古老土地上破土而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李三才的名字,和他所获得的那份“第一号专利文书”,永远地铭刻在了辽西乃至整个华夏技术发展史的起点丰碑之上。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