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钦全身心应对电脑市场的价格战,并焦灼期盼着远在海外的芯片流片结果之时,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影响深远的合作机会,如同初春的藤蔓,悄然攀上了华创的门楣。
牵线人是深圳电信局的一位分管数据业务的副总工程师,他通过一位与王钦相熟的政府朋友辗转联系上了他。在一间茶社的雅座里,这位戴着深度眼镜、典型技术官员出身的副总工,向王钦提出了一个颇具前瞻性的合作构想:当时,基于电话线拨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已经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几个先锋城市进行小范围试点。然而,初期的用户体验非常糟糕,连接速度极慢(通常只有9600bps甚至更低),而且稳定性极差,动不动就掉线。电信局迫切希望改善这一现状,计划为他们正在推广的、基于中文信息服务的“视聆通”(在广东地区的叫法,其他地区有类似如“上海热线”等名称)网络,定制开发一款性能更稳定、兼容性更好的内置式Modem(调制解调器)卡。
Modem?互联网?
这两个词如同两道闪电,瞬间击中了王钦。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密切关注着大洋彼岸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内心深处早已认定这将是颠覆未来的巨大浪潮,只是苦于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和应用场景。他万万没想到,市场的敲门声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如此具体地在他耳边响起。虽然这仅仅是局限于深圳一地的、小范围的试点项目,订单量注定不会太大,但在王钦看来,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切入通信领域、并在真实的互联网应用环境中“练兵”的绝佳机会!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当场就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回到公司,他立刻亲自督战,从陈浩负责的网络软件项目部抽调了最核心的几名软件和硬件工程师,迅速组建了一个精干的Modem专项攻关项目组。
当时,Modem的核心技术主要被美国公司如USRobotics(贺氏)、Hayes等所垄断,价格高昂。华创的任务是进行逆向工程和兼容性开发,要在吃透国际标准(如V.32bis, V.42等)的基础上,设计出性能稳定、能与主流产品互联互通的内置Modem卡。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尤其是在信号处理、协议栈实现和驱动程序开发方面,对于初次涉足此领域的华创团队来说,绝不轻松。
项目组进入了封闭开发状态,实验室里昼夜灯火通明。工程师们对着逻辑分析仪上复杂的信号波形,逐行分析通信协议,调试那犹如天书般的AT指令集,与层出不穷的兼容性问题作斗争。王钦也放下了手头许多繁杂事务,经常泡在实验室里,和技术人员一起围在白板前讨论问题。他虽然并非通信专家,但他对网络技术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直觉,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项目遇到瓶颈,争论于是驱动架构还是硬件中断处理优先级的问题时,他总能提出几个切中要害的、方向性的建议,往往能拨开迷雾,加快研发的进度。
经过近三个月近乎疯狂的攻关,华创的第一款144Kbps速率的内置Modem卡终于研制成功。样品送到深圳电信局的测试中心,经过严格的联调测试,其连接稳定性、数据传输速率和兼容性,均达到了与进口主流产品相当的水平,完全满足了“视聆通”网络的应用需求。更重要的是,华创给出的报价比进口产品低了近百分之二十,并且承诺提供本地化的快速技术支持和服务响应。
电信局方面对此结果非常满意,很快下达了第一笔两千片的采购订单。这笔订单的金额对于当时的华创来说并不算大,利润空间也相对有限,但其战略意义却非同寻常:
1.成功切入了前景广阔的通信市场:这是华创业务版图上从未有过的一块新拼图,为公司在未来更大的通信网络设备市场打开了一扇宝贵的窗户。
2.锻炼了一支宝贵的通信产品研发团队:项目组在实战中积累了从协议分析、硬件设计到驱动开发的完整通信产品开发经验,这是花钱也难以买到的核心能力。
3.让华创的产品第一次真实地触摸到了“互联网”:尽管还只是初级的拨号接入,但这是华创硬件与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网络世界的第一次直接握手。
王钦并没有被这小小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指示Modem项目组,绝不能就此满足,停留在简单的仿制和组装层面。他要求他们在确保完全兼容国际主流标准的同时,要开始尝试针对国内相对复杂的电话线路质量和早期中文信息服务平台的特点,开发一些本地化的连接优化和稳定增强功能。同时,他要求项目组立即启动对下一代更高速率Modem技术(如336Kbps甚至56K)的预研工作,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他敏锐地意识到,Modem这类看似基础的通信接入产品,很可能将成为华创这艘小船,驶向波澜壮阔的互联网时代的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请大家收藏:()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