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朝堂涟漪

坤宁宫推行的各项新政,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渐渐扩散至前朝。节省宫内用度以抚恤将士的举措,赢得了军中将领和不少务实派官员的赞许;而设立女官学堂,虽在保守士大夫中引些微词,却也因其限定于内廷范畴,尚未引起太大波澜。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位凭借功绩与帝宠登上后位的皇后,其影响力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宫墙之内。

这日清晨,天光未亮,沈清辞已起身梳洗。因有孕近五月,身形已颇为明显,宫女为她更衣时格外小心翼翼,挑选了一身庄重而不失宽松的朝服凤冠。今日并非大朝会,但萧景琰前一日便告知,有几件关乎民生与医药的奏议,想听听她的见解。

“娘娘,舆轿已备好。”檀云轻声禀报。

沈清辞对着铜镜最后整理了一下衣冠,镜中女子容颜依旧清丽,眉宇间却多了几分属于皇后的威仪与沉静。她深吸一口气,抚了抚微隆的小腹,仿佛能从那里汲取力量。“走吧。”

这是她封后以来,第一次正式踏入乾元殿的侧殿议事厅。当她出现在殿门口时,早已等候在此的几位内阁大臣及相关部门官员皆是一怔,随即纷纷躬身行礼:“臣等参见皇后娘娘。”

“诸位大人免礼。”沈清辞声音平和,在萧景琰下首特意增设的凤椅上落座。萧景琰向她投来一个鼓励的眼神。

今日议事,主要涉及三件事:一是江南部分地区春汛过后,恐有疫病之忧,太医院提请增拨防疫药材款项;二是工部奏报,京畿地区几处前朝遗留的水利年久失修,需拨款修缮,以防夏涝;三是户部关于如何进一步鼓励农桑、增加国库收入的常规讨论。

前两项议罢,萧景琰皆做了决断,拨付款项,责令相关部门尽快办理。轮到第三项时,几位大臣各抒己见,无非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老生常谈。

就在议题似乎即将惯例性结束时,沈清辞忽然开口,声音清晰而沉稳:“陛下,诸位大人,本宫于医道略有涉猎,方才听闻江南防疫之事,心中有些浅见,或许可于鼓励农桑亦有所裨益,不知当讲不当讲?”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初次参与议政的皇后身上。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

萧景琰颔首:“皇后但说无妨。”

“谢陛下。”沈清辞微微欠身,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方才太医院提及防疫,所需药材多取自山野。本宫在想,若能在鼓励农桑之余,于田埂地头、房前屋后,亦或利用荒山坡地,引导百姓种植一些常用、易活的药材,如金银花、板蓝根、紫苏、艾草等。此举一则可备不时之需,民间若有小恙,可自行采摘缓解,减轻官府医药压力;二则,这些药材成熟后,可由官府按市价或保护价统一收购,充实官药局储备,亦可允许药商收购,如此,百姓能多得一份收入,岂非两全其美?”

她顿了顿,继续道:“尤其对于一些土地贫瘠、种植粮食收成不佳的地区,种植药材或可比种粮获益更丰。此乃《楚门医案》中曾提及的‘以药补农’之策,前朝民间亦有零星实践,若能由朝廷引导推广,或可成为农桑之外,另一条富民之道。”

话音落下,殿内一片寂静。

户部尚书捋着胡须,眼中露出思索之色。工部尚书则微微点头,似乎觉得此法可行。而礼部侍郎,一位年近花甲、以恪守礼法着称的老臣周文正,却皱起了眉头。

“皇后娘娘心系民生,仁德可嘉。”周文正出列,语气恭敬却带着疏离,“然,臣以为此事有待商榷。其一,农乃国之根本,民以食为天,若引导百姓弃粮种药,恐动摇国本;其二,药材种植、收购、储藏、鉴别,皆需专门人才与章程,非一日之功,仓促推行,恐生弊端,反扰民生;其三……”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娘娘母仪天下,德泽六宫,已是万民之福。这朝政之事,纷繁复杂,自有陛下与臣等操心,娘娘凤体为重,实在不宜过于劳神。”

这番话,看似关心,实则是在明确划清界限,暗示后宫不得干政。

萧景琰脸色微沉,正要开口,沈清辞却已微微一笑,接过了话头:“周大人所言,不无道理。”

她如此反应,倒让周文正一愣。

“农为国本,此乃正理。本宫所言‘以药补农’,重点在一‘补’字,并非要百姓弃粮种药。”沈清辞不疾不徐地解释,“乃是在确保粮田的基础上,利用边角隙地、贫瘠之地,增加收益。譬如桑枣,亦是种于田边地头,并未影响粮食生产,反而增益颇多。此为其一。”

“其二,周大人担忧章程人才,此确为关键。故而本宫建议,此事不必急于全国推行。可先择一两州县试点,由太医院与地方农官共同拟定适宜当地种植的药材目录,教授种植之法,并制定简单的收购、鉴别标准。试行一两年,观其成效,总结经验,再决定是否推广。如此,即便有差池,影响亦有限,若成功,则利国利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锦凰深宫谋请大家收藏:()锦凰深宫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