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集 西晋建立

第三章魏晋嬗变:从权臣摄政到王朝更迭的历史拐点

一、权力交接:司马昭薨逝与司马炎嗣位的政治逻辑

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八月,掌控朝政十余年的晋公司马昭突然病逝于洛阳,时年五十五岁。

这场看似意外的权力交接,实则是曹魏政治生态长期演变的必然结果。

司马昭的薨逝,为司马氏家族从权臣向皇族的质变提供了历史契机。

其长子司马炎以嫡长子身份承袭晋王爵位,时年三十岁。

司马炎的嗣位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司马氏通过高平陵之变(249年)、淮南三叛(251-258年)等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已将曹魏皇权掏空,但在士族阶层中,仍有部分势力对曹氏抱有旧情。

司马昭临终前特意嘱咐司马炎:"

宜修文事,慎武备,广纳贤才,以固根本。

"

这为司马炎初期的政治策略定下基调。

从法理层面看,司马炎的继承权源于曹魏官方认可的"

兄终弟及"

传统。

早在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率僮仆数百人讨伐,反被弑杀。

司马昭遂立曹奂为帝,改元景元,至此曹魏皇权彻底沦为司马氏的政治傀儡。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被拜为相国,封晋王,加九锡,建晋国,设官署,其地位已与皇帝无异。

这种"

禅让前奏曲"

的政治设计,为司马炎的合法称帝铺平了道路。

二、魏晋禅代:程序合法性建构与皇权象征性重构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马炎效仿曹丕代汉故事,在洛阳南郊举行受禅仪式,正式称帝,国号"

晋"

改元泰始,史称西晋。

魏元帝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迁居金墉城,保留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

这种"

虚君优待"

模式,既是对曹魏历史的政治妥协,也是司马炎向天下展示新朝仁德的政治表演。

禅代过程严格遵循儒家礼制程序:首先由曹奂下诏"

历数有归"

承认天命转移;其次公卿大臣联名劝进,营造"

众望所归"

的舆论氛围;最后司马炎"

三让而受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