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签订汉堡港的合约
汉堡港务局的签约室里,百叶窗被调至最佳角度,七月的阳光透过缝隙,在紫檀木签约桌上投下一道道金线。唐·本杰明看着桌中央那份烫金封面的合同,封面上的汉堡港徽章在光线下泛着冷光——盾牌形状的轮廓里,一艘三桅帆船正驶过易北河,船帆上绣着「1189」的字样,那是这座港口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的年份。
赫尔曼·舒尔茨坐在对面,今天穿了件晨礼服,胸前的襟花是白色的椴树花,与唐·本杰明口袋里的同款襟花遥遥相对。「这是我祖父签订港口扩建合同时穿的礼服。」老人抚过袖口的刺绣,「他说,重要的合同要配重要的仪式,就像婚礼不能穿工装。」
米歇尔坐在唐·本杰明身旁,指尖在合同末页的签名栏上方轻轻点着。她今天换了身象牙白的套装,珍珠项链的光泽与腕表的银链交织,既保持着商务谈判的严谨,又藏着不易察觉的雀跃——她的祖父曾在1976年试图参与汉堡港的私有化,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败北,此刻的签约,像在圆一场跨越半世纪的梦。
「舒尔茨先生,关于付款条款,我们再确认一次。」米歇尔翻开合同第17页,蓝色水笔在条款旁画了道波浪线,「今日支付订金五千万欧元,按今年(2020年)平均汇率1欧元兑1.058美元计算,折合五千二百九十万美元。」
赫尔曼点头,示意卡尔递过银行账户信息:「这笔钱会存入港口历史基金的专用账户,由公证处监管,年底交接前不得动用——这是我家族的规矩,钱要看得紧,事要办得稳。」
唐·本杰明接过账户信息,指尖划过「汉堡市立银行」的抬头,忽然想起昨夜安德烈发来的信息:「流动资金足够覆盖订金,后续款项已联系摩根士丹利做了专项融资方案。」他掏出钢笔,金属笔帽在阳光下折射出细小的光斑——这是米歇尔今早送他签约的礼物,笔身上刻着微型船锚,此刻握着它,竟有种握住命运的错觉。
签约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双方的律师团队鱼贯而入。贞观集团聘请的欧洲律师团为首的是让-吕克·杜邦,这位前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此刻正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检查合同的每一页骑缝章。「所有条款均符合《德国商法典》第342条及《欧盟跨境投资条例》,」杜邦的声音带着法语特有的顿挫,「尤其是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附加条款,我们做了三重法律背书。」
卡尔聘请的德国律师团则拿出厚厚的尽职调查报告,铅灰色的封面上印着家族律所的徽章:「已核查贞观集团近十年的跨境投资记录,无任何违规记录。」老律师推了推金丝眼镜,「舒尔茨先生,您担心的资金来源问题,他们提供了完整的清洁能源基金证明,干净得像易北河的冰。」
赫尔曼的目光在报告上停留了很久,忽然对唐·本杰明说:「我曾祖父签约时,没有这么多律师,只靠一句『君子一言』。」他顿了顿,指节叩击桌面,「但时代变了,规矩得跟上。」
合同第5页详细列明了股权结构,红色印章圈出的「65%」字样格外醒目。唐·本杰明的指尖在这两个数字上反复摩挲,忽然想起克洛德团队做的可行性分析——汉堡港当前的估值约为12亿欧元,65%的股份意味着他们需要支付7.8亿欧元的总对价,按今年汇率折合8.25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后续的改造资金。
「这65%的股份,包含了哪些具体权益?」唐·本杰明抬头问,目光扫过条款里的「附属资产」清单。
卡尔推过来一份资产目录,牛皮纸封面已经泛黄:「包括3号至7号泊位的使用权、港口运营公司的控股权、设备维护团队的管理权……但灯塔的所有权仍归舒尔茨家族,我们只授予你们使用权。」他指了指目录第19页,「我曾祖父说,灯塔是港口的眼睛,得留在自家人手里。」
「合理。」米歇尔接过目录,在灯塔条款旁画了个笑脸,「我们会按约定每年支付维护费,保证它的光永远比易北河的雾亮。」
赫尔曼忽然从抽屉里拿出个铁皮盒,打开时发出「咔嗒」一声轻响。盒里装着枚铜质钥匙,钥匙柄上刻着港口的平面图。「这是7号泊位老仓库的钥匙,1897年铸造的,全德国只有这一把。」老人把钥匙推过来,「年底交接时,我会把它亲手交给你——象征着真正的信任。」
唐·本杰明拿起钥匙,冰凉的金属触感透过指尖传来,钥匙柄的纹路硌得指腹微微发麻。他忽然意识到,这65%的股份不只是数字,是沉甸甸的责任——那些19世纪的仓库、二战时的吊装机、甚至每一块刻着年份的码头石板,都成了需要呵护的生命。
「关于后续付款,」杜邦翻开合同第23页,「年底正式交接完成后,支付总价款的三分之一,即2.6亿欧元;剩余款项分五期支付,每年支付1.04亿欧元,按支付当日汇率结算,不计利息。」他补充道,「我们在瑞士银行设立了托管账户,每期款项会提前三个月到账,确保不会违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洛杉矶五金店的多面人生请大家收藏:()洛杉矶五金店的多面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