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轰”学家

在朱由检于深宫之中,时而兴致勃勃、时而灰心丧气地折腾着他的“蒸汽朋克”与“霉菌药学”的同时,大明的工部衙门深处,一股真正理性、严谨且富有生命力的科学探索力量,正在悄然汇聚。

工部尚书孙元化、左侍郎钟炌,以及郎中宋应星、主事方以智、王徵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员,在目睹乃至亲身经历了皇帝陛下种种“天马行空”却又“险象环生”的“格物”实践后,出于对真正知识的追求,以及对大明工艺技术系统性发展的责任感,私下里成立了一个名为“格物会”的同好组织。

要说这“格物会”为何会悄无声息地在工部内部诞生,其根源,全在于咱们这位闲不下来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自天下承平,暂无边患大虑后,无需夙夜忧劳国事的朱由检,那过剩的精力和穿越者那点模糊的“先知”,便全数倾注到了他所谓的“格物致知”与“军工研发”之上。于是,南京的紫禁城与工部衙署,便陷入了一种周期性的、令人心惊胆战的震荡之中。

这位爷的“科研”风格,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轰”!

他想复原那力大无穷的“蒸汽机”,结果便是连接着铜管的厚壁大锅在一声震耳欲聋的 “轰!!!” 中化作漫天碎片,奉天殿的窗棂随之遭殃。

他试图打造超越时代的“洪武霹雳车”(实为多管火箭炮),想法是好的,但火药配比与管道承压计算全靠蒙。最终,在一次“齐射”试验中,现场爆开一团巨大的火球,伴随着更为剧烈的 “轰!!!” ,整个试验场被掀了个底朝天,残骸飞出去近百步远。

他甚至还梦想着造出能持续喷射弹雨的“加特林”,结果复杂的转膛机构在激发时直接卡死,进而引发了装填火药的殉爆,又是一声标志性的 “轰!!!” ,将那精密(但脆弱)的原型机炸得只剩下扭曲的基座。

今日“轰”一下,明日“轰”一下。皇宫大内与工部重地,仿佛变成了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口。工部上下,从尚书孙元化到最底层的工匠,人人自危。官员们上朝前都得先听听风声,生怕今日陛下又有了什么“奇思妙想”,要去哪个衙门旁边进行“实地验证”。

孙元化,这位精通西学、深知技术探索艰辛的尚书,看着库房里飞速消耗的铜料、精铁,以及那些因爆炸事故而受伤的工匠名单,眉头越锁越紧。

左侍郎钟炌,一位更偏向传统政务的官员,则忧心于皇帝的安危和朝廷的体面,无数次在梦中被那声“轰”惊醒,冷汗涔涔。

宋应星、方以智、王徵等人,虽对格物充满热情,却也实在受不了这种毫无章法、全凭运气、动辄就有性命之虞的“科研”方式。

终于,在一次皇帝试图在工部后院试验“手榴弹”(其成分为皇帝“秘制”)却险些将档案房点燃之后,孙元化忍无可忍。他秘密召集了宋应星、方以智、王徵等骨干,连一向持重的钟炌也被拉了过来。

没有华丽的辞藻,孙元化开门见山,语气沉重:“诸位,陛下的心思,我等明白,是欲强兵利国。然长此以往,工部衙门怕是等不到利器制成,便要先被陛下的‘天雷’给拆了!届时,玉石俱焚,于国于民,于陛下圣誉,皆无益处。”

宋应星指着自己额上尚未消透的青紫,苦笑道:“下官被苹果砸,尚算‘温柔’。陛下这些‘轰隆’之物,着实令人胆寒。”

王徵也叹道:“陛下所图甚大,然其法……过于刚猛,缺了循序渐进的精细。”

方以智总结道:“故而,吾等需主动为之。将陛下那些蕴含着至理的光芒,用稳妥、系统、可验证的方法接过来,细细研究,去芜存菁,方能真正化为有用之器。”

于是,在这个共识下,“格物会”应运而生。它的首要目标,并非反对皇帝格物,而是 “安全地格物” ,是将皇帝那些危险且往往走偏的“灵感”,引导至一条可控、可靠且能真正结出果实的技术道路上。这是大明技术官僚们,在皇帝那不讲理的“爆炸艺术”压迫下,被迫进行的一场自救与纠偏运动。

那么,在经历了“苹果爆头”事件,险些将工部栋梁宋应星提前送去见他老宋家列祖列宗之后,我们那位永远闲不住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此刻又在折腾什么呢?

许是内心终究存了一丝对臣子性命的歉疚,又或是意识到“人体力学实验”的风险与回报实在不成正比,朱由检陛下终于暂时转移了他那旺盛的科研热情。然而,他目光所及之处,却并未回归经史子集、治国方略,而是投向了更高、更飘渺的领域——他准备抢在后世那位名为“特斯拉”的奇才之前,率先窥探电与磁的奥秘!

而他所选择的,通往这雷霆之力殿堂的钥匙,竟异常的朴素且充满童趣——他在造风筝!

当然,此风筝非彼风筝。当曹化淳听闻皇帝陛下索要绢帛、细竹、鱼胶和特制的长麻线时,心中那刚放下没多久的大石,瞬间又提到了嗓子眼。他眼睁睁看着皇帝陛下亲自在御花园的空地上,指挥着小太监们将一幅远比寻常风筝巨大、骨架也格外粗壮的特制绢鸢缓缓升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那风筝线上,甚至还精心绑缚着一个小小的铜钥匙!

“皇……皇爷……”曹化淳的声音带着风中的颤抖,“您这是……要效仿先秦墨子做木鸢,还是……?”

“你懂什么!”朱由检仰着头,紧紧盯着那在风中猎猎作响、越飞越高的风筝,眼中闪烁着与当年试图引爆大锅时如出一辙的狂热光芒,“朕这是在‘引雷’!古籍有云,雷电乃天地之威,至阳至刚!朕要看看,能否将这雷霆之力,暂借一丝,存于这莱顿瓶(他之前命人烧制的某种怪异琉璃瓶,内衬外覆金属箔)中!”

他越说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电光在瓶中闪耀的景象:“若能成功,此乃驾驭天威之始也!什么蒸汽机,比起这雷霆之力,简直如同儿戏!”

曹化淳看着那在越来越浓的乌云背景下,犹如一个微小而倔强黑点的风筝,再听听皇帝口中那“驾驭天威”的骇人言论,只觉得双腿发软,几乎要当场跪下。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陛下被天雷劈中,或者那诡异的琉璃瓶炸裂的恐怖场景。

“陛下!万万不可啊!此乃亵渎天威,恐遭天谴啊!”曹化淳带着哭腔哀求。

然而,朱由检此刻哪里听得进去。他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根紧绷的风筝线上,期待着天空中那一声霹雳,能顺着这根细线,将他梦寐以求的“电”带到人间。

他不知道的是,在远处工部衙门的某扇窗户后,以孙元化为首的“格物会”成员们,正透过千里镜,忧心忡忡地观察着御花园上空那个危险的风筝。

“陛下……这又是要‘格’什么新‘物’啊?”王徵喃喃道,语气中充满了不详的预感。

宋应星揉了揉依旧隐隐作痛的额角,叹了口气:“但愿这次……别再是‘轰’的一声了。”

方以智则默默翻开了他的笔记,准备记录下这很可能又是一次以巨响和混乱告终的“天子格物实录”。

大明紫禁城的上空,风云汇聚,一场由皇帝亲自导演的、“接地府”式的电学启蒙实验,即将拉开帷幕。

显然,我们这位崇祯皇帝虽然热衷于“格物”,但基本的求生欲还是十分旺盛的。他并未像后世传说中某位科学家那样,在雷雨下亲自手持风筝线,试图感受那来自天堂的“亲吻”。

只见朱由检指挥着小太监,将那系着铜钥匙、牵引着巨大风筝的麻线,牢牢地捆扎在一棵远离宫殿、孤零零矗立的古树树干上。确保其足够稳固后,他便毫不犹豫地一挥手,带着以曹化淳为首的一众侍从,迅速撤到了数十丈开外,躲进了一座坚固的亭子里。

这位爷心里门儿清:好奇心要有,但万一真被那狂暴的“天雷”顺着线摸下来劈个正着,自己这穿越之旅可就真要提前“剧终”了。这种“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或者说“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朴素原理,他还是很明白的。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大明帝国的天子,连同他的司礼监掌印大太监以及一班近侍,此刻全都挤在小小的亭子中,人人屏息凝神。朱由检更是亲自举起一架单筒望远镜,将眼睛紧紧贴在镜片上,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远处那棵拴着风筝的古树,以及风筝线末端若隐若现的铜钥匙。

天空愈发阴沉,乌云翻滚,隐隐有雷声传来。

曹化淳在一旁,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不知是在祈求实验成功,还是在恳求老天爷千万别劈下来。每一次远处天际的电光闪烁,都让他浑身一个激灵。

朱由检却愈发兴奋,透过镜片,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电火花在铜钥匙上跳跃的景象,低声催促着:“快!快打雷啊!”

就在这紧张万分的时刻,酝酿已久的暴雨终于倾盆而下。紧接着,一道刺目的亮光撕裂了昏暗的天幕,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咔嚓!!!”

雷电并未直接命中风筝,但一道巨大的枝状闪电仿佛就劈在了古树附近不远的地方。强光闪过的一刹那,透过望远镜,朱由检似乎真的看到,那铜钥匙的尖端,有那么一瞬间,迸发出了一缕极其微弱、转瞬即逝的细小火花!

“看到了吗?!大伴!你看到了吗?!”朱由检猛地放下望远镜,激动地抓住曹化淳的胳膊摇晃着,“电!是电!朕引下天电了!”

曹化淳被晃得头晕,又被雷声吓得魂不附体,只能连声应和:“看……看到了!皇爷洪福齐天,连天电都能驾驭!”

然而,等雷雨稍歇,众人心惊胆战地靠近那棵古树时,却发现现场一片狼藉。风筝早已不知被狂风撕扯到了何处,那粗壮的麻线也被烧焦了一段,散发出糊味。那铜钥匙倒是还在,只是表面有些乌黑,似乎经历了高温。

所谓的“莱顿瓶”更是毫无反应,里面空空如也,并未储存下任何“天电”。

虽然实验在实质上再次以失败告终,但在朱由检心中,那惊鸿一瞥的微小火花,却如同黑夜中的灯塔,照亮了他前进的方向。他坚信自己摸到了门槛,接下来的日子,紫禁城里怕是又要开始新一轮关于如何“捕捉和储存雷电”的、同样充满风险的折腾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明末改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