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和薛羽没有时间庆祝,他们把薄荷丛当成“火种”
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它烧得更大、烧得更快,但又不能失控。
两人连夜把接下来的工作拆成三条并行战线:
1.
安全验证——让“希望”
先过鬼门关
当天傍晚,林青在实验田旁搭起一座可移动负压帐篷,把科研所毒理组、血液科、微生物科全部拉进来;许蔚带人把薄荷叶片、根系、土壤分成十二组样品,分别喂给实验兔、豚鼠和体外培养的人源肝细胞。
薛羽则领着林业所的人做“极端环境”
测试:把同一批薄荷移栽到含不同剂量次元兽血、不同晶核残渣比例的土柱里,48小时内记录生长曲线、二次代谢产物和基因稳定度。
两人约定:只要任何一株出现朊病毒阳性或基因跳跃迹象,整批植株立即焚毁,绝不抱侥幸心理。
2.
规模扩繁——把“样板”
变成“生产线”
林青用军区加密频道连夜向指挥部提交《紧急粮食替代方案》,申请调拨三辆冷藏车、两吨变异兽残骸以及一座闲置弹药库改做“微光农场”
薛羽带着老高和土壤钻机,把薄荷根际分离出的新菌群命名为“β-溶蚀链霉菌”
连夜在废弃的地下人防工事里搭起三级扩培罐——那里恒温、避光,正好模拟薄荷在峡谷裂隙的原始生境。
为了绕过“能量晶核配额”
瓶颈,薛羽想了个土办法:把报废的能量弹匣外壳(含微量晶核镀层)粉碎后按0.5‰比例掺进肥料,既避免了武器科追责,又满足了植物对“活性”
的最低需求。
3.
制度防线——让成果不再是“孤本”
林青知道,任何新技术一旦离开实验室,最先面临的不是技术难题,而是人性考验。
他起草了一份《β-营养土使用条例》:
每批次成品须留样封存五年;
各连队领取土壤时必须双人双锁登记,严禁私下扩大种植;
一旦有人因食用新作物出现变异体征,立刻启动“零号预案”
——全区停食、溯源、隔离。
薛羽则把薄荷的完整基因图谱、菌群代谢通路和栽培手册全部录进只读芯片,一式三份:科研所、军区档案室、地下防核资料库各存一份,防止关键信息在战火中丢失。
48小时后,毒理组给出第一阶段结果:
–
实验兔72小时内无角质化、无神经系统异常;
–
人源肝细胞体外培养未检测到朊病毒扩增;
–
土壤样品中的“蚀变因子”
被β-溶蚀链霉菌稳定转化为可吸收磷酸盐,残留量低于安全阈值。
林青盯着报告,眼圈发黑,却第一次露出笑意:“绿灯。”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