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寺庙门前总会聚集不少村民。小沙弥把放灯祈福变成了固定活动,还专门开辟出一间厢房作为手工教室。他用住持师父奖励的《普门品》做引子,将经文里的慈悲故事融入到莲花灯制作中。孩子们最爱听他讲"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传说,一边学着用彩纸折出层层莲瓣,一边追问菩萨显灵的细节。
入秋后的一个清晨,小沙弥发现手工教室的窗台上放着个竹篮,里面是新鲜的板栗和一封感谢信。信是邻村的李阿婆写的,她说自从跟着学做祈福灯,夜里失眠的老毛病竟好了许多,如今每晚看着床头的小灯,心里就踏实。这样的礼物和信件渐渐多起来,小沙弥专门用木盒装着,摆在禅房最显眼的位置。
这天,县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原来他们听说了小沙弥的故事,想邀请他去参加民俗文化展览,教城里人做祈福灯。小沙弥有些犹豫,他从未出过远门,更担心耽误寺里的日常功课。住持师父却鼓励他:"佛法不拘泥于山林,你这盏心灯,也该去照亮更广阔的地方。"
展览当天,小沙弥的展位前围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扎着羊角辫的孩童。他像在村里一样,耐心地讲解每道工序,还现场演示用芦苇杆编灯架的技巧。人群中,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听得格外认真,他是民俗文化研究专业的学生,对小沙弥独创的"祈福灯十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展览结束后,年轻人主动留下帮忙收拾。他告诉小沙弥,想把这种结合佛教文化与民间工艺的祈福灯写成论文,让更多人了解。小沙弥被他的热情打动,不仅把所有制作图纸都复印给他,还答应以后保持联系。临走时,年轻人塞给他一本《中国传统灯彩艺术》,扉页上写着:愿这盏温暖的灯,永远照亮人间。
回到寺庙,小沙弥发现村里的孩子们在山脚下等着他。他们举着自制的欢迎牌,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欢迎小师父回家"。孩子们簇拥着他往村里走,叽叽喳喳地汇报这几天的"成果"——有人用祈福灯的样式改造了家里的台灯,有人教会奶奶用彩纸折莲花。
冬雪飘落时,小沙弥收到了年轻人的来信。信里夹着论文发表的期刊,还有几张照片:城里的社区活动中心,老人们正跟着视频教程做祈福灯;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举着迷你莲花灯,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小沙弥望着窗外的雪景,忽然想起住持师父的话:修行不在一时一事,而在日日精进。
他知道,那些亲手制作的莲花灯,那些传递出去的温暖与善意,就像点点星火,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蔓延。而自己,不过是那个最初点燃火苗的人。小沙弥合上信笺,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愿众生平安,愿灯火长明。窗外的雪纷纷扬扬,却掩不住屋内那盏莲花灯散发的柔和光芒。
喜欢破产后,我成了顶流明星请大家收藏:()破产后,我成了顶流明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