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国丧暗流,王臣本分

公元前198年 汉高帝九年 农历六月至七月

刘邦驾崩的讣告,如同一声沉重的丧钟,不仅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更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激起了层层暗流。北地郡全境缟素,二十七日的国丧期,让整个陇西之地笼罩在一片肃穆的白色之中。市井间的喧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府差役巡视的脚步声和寺庙道观隐隐传来的诵经声。田间劳作的农夫,臂缠黑纱;城头戍守的士卒,枪缨尽白。这份举国同哀的庄重,是对新逝帝王的追思,也是对新生政权合法性的无声确认。

靖王府内,哀礼更是严格依制而行。李凌(靖王,体质27)与王妃刘玥(靖安公主)及一众眷属,皆服最重的斩衰之服,膳食清减,不近荤腥。每日清晨,李凌必率王府属官及在狄道的文武要员,于临时设置的先帝灵位前哭临祭拜。仪式庄严肃穆,哀声阵阵。李凌的悲痛,并非全然作态。想起刘邦的知遇之恩、岳父之情,以及白登危局中的信任托付,他心中确有戚戚然。然而,作为北地之主,他的眼泪背后,是更加清醒的头脑和沉重的责任。他必须在这国丧期间,既充分表达臣子的哀思与忠诚,又要确保北地这片疆土在新旧交替的敏感时期不出现任何差池。

国丧期间的政务军务,并未因哀悼而停摆,反而以另一种更加低调而紧张的方式进行。李凌与周勃(政治85,智力82)、高顺(体质26,武力86)的议事,多移至书房或夜间进行,避免张扬。来自洛阳的官方文书开始陆续抵达,内容多是新君登基、太后临朝的诏告,以及要求各郡国守臣安守本职、稳定地方的指令。字里行间,透露出新朝立足未稳、力求平稳过渡的谨慎心态。

李凌对每一份来自中央的文书都极其重视,亲自阅示,并令周勃精心草拟回文。回文的内容,无不恪守臣节,语气恭顺至极。他反复强调北地军民对先帝的深切怀念和对新君的绝对拥戴,汇报边境军情时,则着重描述北地将士如何化悲痛为力量,恪尽职守,严防匈奴乘丧入侵,并保证北地局势平稳,请朝廷放心。同时,在奏报中,他会以极其谦卑的口吻,提及军粮转运、兵器补给等具体困难,恳请朝廷在新旧交替之际,能优先保障边军供给,字字句句,都体现出一个忠臣良将的忧国之心和恪尽职守。这些奏章,既是实际情况的反映,更是精妙的政治表态,旨在向吕雉和新君表明:靖王李凌,是朝廷可以依赖的边疆柱石,绝无二心。

【系统提示:宿主处于帝国权力核心更迭的敏感时期,政治忠诚的表态、与新中央政府的沟通策略及维持边境稳定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体质:27(哀礼期间身心俱疲,但保持高度警惕)… 力量:26,敏捷:25,智力:99(精准把握奏章措辞,既表达忠诚又陈述实际困难,政治沟通技巧高超)… 政治:99(在国丧期完美扮演忠臣角色,巧妙平衡哀思表达与实务处理,稳固自身政治地位)… 魅力:99(哀痛而克制的形象加深忠臣印象)… 幸运:26(???权力过渡期暗流汹涌,运势在谨慎应对中寻求平稳)… 信仰值:9.9… 状态:严格遵循丧礼,积极与新朝沟通,表达忠诚,强调边镇困难,内外举措旨在安全度过政治敏感期,巩固北地地位。】

边境方面,灌婴(敏捷88)所部的活动愈发谨慎而关键。国丧期间,大规模军事行动不宜,但小股精锐的侦察与袭扰更为必要。灌婴将骑兵进一步化整为零,以百人甚至更小的单位,像幽灵一样游弋在代郡、雁门的残破战场和匈奴控制区的边缘。他们避开敌军主力,专门袭击落单的巡逻队、小型的补给车队,并尽可能救援被击溃的汉军散兵和逃难的百姓。每一次成功的袭击和救援,都像一根根细小的芒刺,扎在匈奴大军的身后,虽不致命,却持续不断地消耗着其精力,传递着汉军仍在抵抗的信息。灌婴还派出了更多死士,试图渗透到更北方,探查匈奴王庭对汉帝驾崩的真实反应和后续战略。所有的情报,都通过加密渠道,源源不断地送回狄道。李凌根据这些情报,不断调整对灌婴部的指令,核心始终是“稳守骚扰,积小胜,察敌情,待时机”。

内宅之中,悲伤的氛围更为持久。刘玥因父皇驾崩,哀伤过度,数日未能好好进食,人清减了不少。李凌除了必要的政务,多数时间都陪伴在侧,温言开解。

“玥儿,陛下开创大汉基业,名垂青史,此生无憾。你如今身为靖王妃,更要保重身体,玄业尚在襁褓,需要母亲照料。你若伤悲过度,陛下在天之灵,亦会不安。”李凌抱着日渐白胖的嫡子李玄业,对刘玥劝慰道。

刘玥依偎在李凌肩头,泪眼婆娑:“王爷,妾身明白……只是想起父皇昔日音容,心中便如刀绞一般。如今盈弟年幼即位,母后临朝,朝中不知是何光景,妾身实在担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