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秦小倩到学校找如云麻烦,却被一个同学治服,看着他来去匆匆的酷炫的身影,冯春崇拜极了。
这人谁呀?正是傅一凡。
哀?他怎么又到了这所学校了呢?
原来,改革开放让工农业逐渐走向机械化,机械化使农村解放了劳动力,让大量农村青年涌向城市,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了。
收割耕种是机械化了,但是田间管理还是要人工操着的,什么时候缺水了,什么时候该施肥治虫了,除草剂用的不对法,又生一田的草怎么办?还得人工处理。
六十岁以下的还能种个几十亩田,六十岁以上的就只有带做带荒,后来到处求人来做,哪怕倒贴?他们也有他们的想法:孩子们总不能再外面打一辈子工,说不定什么时候回来了,田荒废了就要搞死人了,好几年草都除不清,还要完成公差义务,所以宁愿倒贴也不能荒田。
罗建军的烘干坊是季节性的,开机、种田两不误,他想反正也是种田,多种少种一样忙,于是就把他们的田都收了过来。
看他发了财,别人也红眼了,都把亲戚家的田以亩记价都要了回来,价格从三十元亩一路涨到两百元。
可是零零散散的田很难做,几分田也要动一次水泵,几分钟灌满又得换一处,这样,工夫都在折腾上了,机器进去就更麻烦,有的小块田地都不够机器转身的?后来政府搞试点,把田地收拢,将小块田地革拼成大块田方,再承包出去。
也有不愿让政府部门并购的,自己也同邻里换成片来做,这样田是好做了,价格又涨上去了,亩价从两百直接升到五百,接着就是六百、七百。
是啊!
高科技时代了!
国家富强了,走向了世界,种田不但不要完粮当差,还给补贴,连农药化肥都贴,谁不想种田?可当他们想种田的时候又种不起了,就算不用农药化肥,六十平方丈的田,亩产最好也只有一千四五,价格再好也不会超过两百,除去杂费,田亩费,也剩不了几个钱。
一个做不好就得减产,赶上个天灾虫害呢?那就亏大了!
还不如包给人家去做,得个现成的。
自己还能去别处再找点儿事做、挣两个外花。
想开了,就一身轻松,可也怕外地人来包田,不赚钱会跑路,不如包给自己人,所以都劝罗建军包田。
罗建军看也划算,包了田,沟渠水塘还能养鱼,一举两得吧?好在大家看得起,这就算不赚钱,国家那里还能补贴点儿,总亏不了,于是就应下了。
可他所在的这个圩区是个万亩大圩,想一下子全部承包下来,是需要一大笔资金的,可他手头没那么多钱啊?于是就找傅一凡商量。
“现在国家不断出台扶农政策,你可以贷款啊?”
傅一凡建议说。
“可这数量太大了,我不敢啊?”
“瞧你这点儿出息?......行了,算我一股,先把田定下来再说!”
傅一凡敲打着话筒,坚定地说。
“你会种田吗?”
罗建军反馈他说。
“不会还不知道请专家啊?”
“上哪里去请专家?”
“你不是专家啊?”
“我?”
罗建军有点蒙。
“会种田的都是专家。”
傅一凡笑了,“我听人说,外面开发新农村,还有专业指导培训,从焐种到施肥,一条龙服务。”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