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6章

“关秧门”

是生产队里常有的事,现在会插秧的人也未必都懂,不会插秧的就更不知道玄机了。

选一块长形的田块,最好是一趟秧要半天的那种。

准备下田了,得用老早就准备好的尼龙丝线团,再系上一木桩,插在田地的这端,将芦苇竿尺比切断,(竿尺:就是将芦苇竿用尺量好,一般是六、七颗秧为一大行,量好之后再将多余的切去,)以作行距,从田块的这头牵到那端,再将那端也插入田埂上,这叫拉秧行,插出来的秧颗颗对齐,横竖对直,十分的美观。

最后运秧的人才把秧苗撒入田里,几个手脚快的插秧能手就相继下田打头行。

为了惩戒讨厌的人,这几个插秧高手,今天是被请来整人的,于是这俩人一前一后分散在这人的左右,开始插秧。

插秧快是拿秧把和甩秧的速度也得快,前面这个快速抓起秧把,“唰唰唰”

如小鸡吃米,插完又迅速拿来一把,并随手将多余的扔入下行。

他是有意整人的,扔秧把的时候故意用了点儿力,直接扔到靠三行。

第三行这位快手抢过就插,然后将自己身后的秧把又扔到了下行。

中间这位插秧再快,没有秧把还是徒然,只能在田埂上转圈跑下下行去捡秧苗、再回头来插,他自然就落后了许多。

大家都插完上田头坐着休息了,他才手忙脚乱地插完,满头大汗的上了田埂,本来自信满满的事,就这么成了笑柄,上田埂的时候,他尴尬地偷眼看看其他人,发现他们脸上扬起的得逞的笑容,当下就明白了: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以后也不干了!

傅一凡爸爸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他抬头看到的是莫有福高扬的下巴,所以他也明白了人各有长短,以后也不敢小瞧人了!

到了收获节季,大家又都围在稻桶前打稻。

(稻桶:四方木桶,有一米多深,外有四个角拴,挪动时、一个人把住一角拴向前拖行。

)与其说打稻还不如说掼稻。

打稻是把一步稻举起来重重掼在桶壁,将稻谷掼打下来,谷粒顺着桶壁再溅落到桶里。

四个人掼,两个人抱稻穗,远远的就将四稻穗均匀分开、轻巧的投入稻桶内侧四角边。

掼稻的扔掉稻草,又迅速抓起这步稻穗再掼。

为了挣工分,有的也让小孩去抱稻穗,农忙抱稻穗,大人一个工,小孩也有半个工,所以家里大一点的孩子都要求去抱稻穗。

可是小孩本来就不长,加上水田一陷就更矮了,根本就够不着稻桶上口。

小孩的手又小,抱个一步稻穗还拖拖拉拉、杂乱不齐,掼稻的还得停下手来理半天,惹得队长气恼地说:“从今天起小孩不准抱稻步!

想挣工分就去捡稻穗去!”

后来捡稻穗又成了孩子们的抢手活。

有时候抱稻步的大人也故意落(la)下一小撮,引得小孩们一窝蜂地去抢,被推倒在水田打滚的、还有快脚带起的泥浆溅到身上的,都是一脸浆泥一身水,只见两个小眼睛在眨巴了,逗的大家都忍峻不住地笑。

后来也知道这样很吃亏,就改良土壤,也晒田改旱了,稻桶也很快换成脚踩脱粒机。

随着水电站的建立,电线拉到各队田沟边,水车也渐渐被淘汰,换上铁水泵,长长的一大铁管、下口一个圆孔网状花铁套住泵叶,接上电线带上岸,再接在电动机上,安上开关闸,就可以自动灌溉了。

看着滚滚流进田里的水,大家也是很高兴:“终于不用拼命车水了!”

(还是农村有前途,不断地革新,不断改变,让高科技有了拓展的天地。

七零发小野蛮青梅与她的傲娇竹马最新章节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