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自驱动成长》实践四核心

去实践这四核心:让自驱力自然生长

一:满足三大需求,点燃内在动力

内在动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孩子三大核心心理需求的满足: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这三大需求,就像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共同支撑起孩子内在动力的大厦。

自主感,就是孩子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掌控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就像我们之前说的,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当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主感,他会觉得“我能行”“我可以自己决定”,从而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胜任感,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完成某件事情后获得的成就感。

比如孩子自己整理好了书包、独立解出了一道难题、坚持完成了一次长跑,这些都能让他感受到“我做到了”,从而积累自信,更有动力去挑战更难的任务。

想要培养孩子的胜任感,关键是给孩子安排一些“跳一跳能够到”的任务。

任务太简单,孩子会觉得没挑战性;

任务太难,孩子会容易放弃。

比如孩子刚学写字,让他写简单的笔画,而不是复杂的汉字;

孩子刚学骑自行车,先让他在空旷的地方练习,而不是直接上马路。

当孩子完成任务时,及时给予肯定:“你真棒,自己把书包整理得这么整齐”“这道题有点难,但你坚持做出来了,太厉害了”。

归属感,是孩子感受到的来自家庭的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当孩子知道,无论自己表现如何,父母都会爱他、支持他,他会拥有强大的安全感,从而更有勇气去探索、去尝试。

哪怕他考试考砸了、做错了事情,也不会害怕,因为他知道父母会和他一起面对。

培养归属感很简单,就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多和他沟通交流。

比如每天晚上花10分钟,和孩子聊聊当天发生的开心事、烦心事;

每周安排一次家庭活动,一起做饭、看电影、去公园玩;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告诉她“没关系,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

这三大需求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自主感是基础,让孩子有动力去尝试;

胜任感是核心,让孩子有信心坚持下去;

归属感是保障,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失败。

只有当这三大需求都得到满足,孩子的内在动机才能被真正激发。

二:留足“放空时间”,大脑才能更好成长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孩子的时间应该被学习、兴趣班填满,休息、发呆都是“浪费时间”。

但事实上,大脑的成长需要“放空时间”,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一样,孩子的大脑也需要休息才能更好地运转。

这里说的“放空时间”,就是孩子不被任何任务、电子产品干扰,完全处于放松状态的时间。

比如白日梦、静坐发呆、漫无目的地散步、和小朋友自由玩耍。

在这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刻,孩子的大脑并没有停止工作,反而在进行更重要的“后台运算”:巩固白天学到的知识、整合信息、修复情绪、激发创造力。

比如孩子在课间发呆,可能正在梳理上课学到的知识点;

睡前胡思乱想,或许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和小朋友在楼下疯跑,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学会社交、解决矛盾。

这些“放空时间”,是孩子心智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

如果我们总是用各种任务填满孩子的时间,剥夺他们的“放空时间”,大脑就没有机会进行这些重要的“后台操作”。

长期下来,孩子会变得疲惫不堪、注意力不集中、创造力下降,内在动力也会被过度消耗。

除了“放空时间”,充足的睡眠也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的孩子,会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变慢、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内在动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天需要10-12小时的睡眠;

初中生需要8-10小时。

想要让孩子拥有充足的“放空时间”和睡眠,可以试试这几点:

给孩子的日程“留白”:不必把周末排得满满当当,每天留出30-60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孩子自主选择做什么,哪怕只是发呆、玩耍;

睡前“断联”电子产品:睡前1小时,关掉电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避免大脑过度兴奋影响入睡;

建立温馨的睡前仪式:比如一起读一本舒缓的绘本、听一段轻柔的音乐、聊一聊当天的开心事,让孩子在放松的氛围中进入睡眠。

三:培养抗挫力,让孩子不怕“输”

成长路上,挫折和困难是常态。

一个有自驱力的孩子,不是不会遇到挫折,而是具备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抗挫力,就是让孩子从“我不行”的无力感,转变为“我能想办法解决”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容易陷入消极情绪:考试没考好,就觉得“我太笨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