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叔父盛赞北疆沃野,刘凤虽暗自欣喜,面上仍持谦逊:"此乃群臣合力之功,凌岂敢独居其荣?"
在郑玄、荀彧、荀攸、管宁、蔡邕等贤臣辅佐下,短短数年间便使荒凉的北疆焕然一新。这等功业,岂是我一人之力?”
刘虞捋着银须爽朗笑道:“子度何必自谦?既为幽州牧总揽北疆军政,自然无需事必躬亲。北疆今日之变,全赖新政之功。该是你的功绩,坦然受之便是。”
“侄儿谢过叔父抬爱。”刘凤执壶为茶盏续上清茗。
刘虞正色捧盏道:“然老夫以为新政某些条款过于严苛。子度可愿听听拙见?”
刘凤恭谨道:“叔父请讲。若有疏漏之处,还望不吝指教。”
沉吟片刻,刘虞道:“自高祖立汉,便以农为本。商贾虽未被禁,地位却始终卑微。士农工商四民,商者甚至不及匠人。彼辈重利轻义,多生祸端。”
“早年你创办流沙商会、锦绣山庄倒也罢了。如今贵为燕君,身兼骠骑大将军、太尉、幽州牧等要职,若仍偏重商事,恐非所宜。倘若百姓皆弃农从商,田地荒芜,岂非动摇国本?还望三思祖制农本之道。”
见叔父对抬举商贾地位颇有微词,刘凤眼中闪过深思之色。
刘凤微微一笑,随即向叔父阐明为何要大力扶持商贾:"叔父可是觉得商贾无信,唯利是图?
其实商贾对我大汉的贡献亦不可小觑!
天下四民分为士农工商,若将四民比作人身:
士绅如人之首脑,主掌思虑谋划。
农户如人之躯干,支撑行动劳作。
工匠如人之筋骨,赋予力量技艺。
商贾则如人之血脉,流转不息方能延续生机。
故不可因少数奸商牟利之举,便将天下商贾尽数视为无信之徒。
更何况!历代君王施政皆因时而异,岂能墨守成规?
唯有适时变革,方能惠泽苍生。"
刘虞眉峰紧蹙:"子度此言何意?"
虽对前论未尽认同,但尚觉有理,只是何来历代君王频施新政之说?
刘凤轻啜清茶,正色道:"我大汉开国时,高祖便推行与民休息之策。
至文景二帝当朝,更将此策贯彻始终。
及至武帝临朝,非但废止休养之策,更对四方夷狄大举用兵。
武帝在位五十四载,功业彪炳:
内政方面,为强化 ** 集权,推行推恩令,又设左官律与附益法,严令诸侯不得干政;
破格擢拔才俊,延揽贤士以备咨询;
削弱丞相权柄,委重任于近臣,遂成中外朝制;
分设十三州刺史,以严控郡国。"
为缓解国库匮乏之困,推行货币改制,严禁地方私铸钱币,并实施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新策;
颁布缗钱令与举报悬赏,向商贾课以重赋;
创立规范的荐举体制,令各州郡推举孝廉、秀才及贤良方正之士;
确立尊儒国策,设立五经博士,于长安兴建太学,同时诏令各州郡设置学官。
对外征伐方面,多次派遣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迫其远遁漠北;
令张骞出使西域,贯通汉朝与西域各族往来;
同时平定南方诸国:闽越、东瓯、南越;
经略北方:收服卫氏 ** ,管辖西南夷族,设立郡县治理。
武帝当政时期开创了大汉帝国最鼎盛的黄金时代,令四方蛮夷尽皆臣服于汉家旌旗之下。
虽未全然遵循祖制,然武帝功业之辉煌,岂逊于始皇?
"叔父!所谓新政推行,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此刻刘虞只觉思绪混沌,唯能木然颔首。
见叔父如此反应,刘凤继续侃侃而谈:"今时北疆乃至整个天下,早已今非昔比。
唯有推行利国利民之新政,持续改革,方能保我刘氏江山千秋万代。
叔父以为侄儿这番见解如何?"
刘虞仍是机械地点头称是——事关皇室基业万年传承,他岂敢妄言反驳?
刘凤搁下茶盏正色道:"叔父如何看待当今天下大势?洛阳朝局又当如何?"
(听闻谈及江山社稷与朝堂局势,刘虞满面忧色,沉声道:"洛阳朝堂哪还有什么局势可言?这不都是明摆着的事么?
眼下洛阳城内正为立储之事闹得不可开交。陛下与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力挺皇次子刘协殿下,而以大将军为首的外戚集团与世家大族则拥护皇嫡长子刘辩殿下。满朝文武都被卷入这场立储之争,偏偏此时天下又灾祸连连。
说实话,我就是不愿掺和立储之事,才主动向陛下 ** 出任冀州牧,好从洛阳这个是非之地脱身。
子度啊,你可要当心。我在洛阳时就听说陛下有意召你入京。你我身份特殊,你身为藩王,我作为宗室族长,这等立储之争本就更该避嫌才是。"
面对朝堂上的立储 ** ,刘凤同样深感无奈:"叔父,我又何尝愿意卷入其中?只是...这立储之争,我怕是躲不过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请大家收藏:()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