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认亲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

娄公馆的餐厅里,方源正陪着王立仁和钱学礼两位老专家用着早餐——牛奶、面包、煎蛋,标准的西式餐点。

“方老弟,今天有什么安排?”

娄晓业穿着一身挺括的亚麻色西装,打着领带,精神抖擞地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份英文报纸。

方源放下牛奶杯,用餐巾擦了擦嘴:“大哥,不是说好了吗?今天带我去拜访爷爷奶奶。”

“对对对!你看我这记性!”

娄晓业一拍脑门:

“放心,家里的车都是现成的。吃完早饭,我让你其他两个哥哥陪着你去。”

就在这时,那两名一直像影子一样跟着他们的保卫科同志,也从楼上走了下来,显然是打算寸步不离。

方源还没开口,正端着一杯咖啡、慢悠悠走过来的王立仁却先笑了。

“哎,我说两位小同志,”他乐呵呵地拦在了两人面前:

“今天就别跟着小方同志了吧?人家是去拜见自家爷爷奶奶,是家事。

咱们跟着,算怎么回事?不像话嘛!”

“可是,王工……”其中一个年轻人还想争辩。

“没什么可是的。”

王建国摆了摆手,脸上笑容不减:

“你们的任务是保护我们的安全。我看这娄家大宅,里里外外都是人,安全得很!

你们俩啊,也别绷着了,跟我们两个老头子一起,研究研究那些技术资料,给我们搭把手,不比跟着出去瞎转悠强?”

两位保卫科的同志对视了一眼,最终还是没敢违逆这位享受着高级别待遇的老专家的“建议”,只能不情不愿地点了点头。

中环,威灵顿街。

方源坐在奔驰车的后座,看着窗外那略显逼仄、却又充满市井活力的街道,心中不禁感慨。

看得出来,香港的方家,确实已经落寞了。

没有想象中的半山别墅,也没有浅水湾的海景豪宅。

一家几十口人,竟然都挤在着两栋看起来有些年头的唐楼里。

所谓唐楼,不过是这个时代香江特有的、商住两用的老式楼房,一般楼下是临街商铺,楼上则是住家,没有电梯,全靠狭窄陡峭的楼梯上下。

但,虎死不倒架。

方源注意到,这两栋唐楼虽然外墙斑驳,甚至有些窗户上还晾晒着五颜六色的“万国旗”。

但楼层却足足有十二层高,在周围普遍只有三四层的建筑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而且,楼下那七间打通的临街商铺,都挂着“方氏”的招牌,经营着绸缎、南货、药材等生意,看起来门面虽然不大,但地段极佳,人来人往,生意颇为兴隆。

不说这两栋楼未来几十年能升值多少,光是这七间铺子,放在任何年代,都是一笔足以让子孙后代衣食无忧的恒产。

果然,能历经战乱,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保住大半身家的家族,哪个里头没有几个精明的能人。

方源心中暗忖。

“源弟,到了。”

车子在方家大门不远处的街边停下。

娄晓兴、娄晓嘉两兄弟陪着方源下了车。

因为昨天已经提前打过电话,今天方源算是正式登门认亲,方家的老老小小,到的都比较齐。

刚一踏进那略显昏暗、带着一股陈年樟脑丸和药材混合味道的门厅,方源便感到数十道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自己身上。

有好奇,有审视,有警惕,也有……几分阔别久视盼望。

方源抬头望去,只见一位须发皆白、面色红润但脸上褶子很深、身形清瘦的老者,正端坐在太师椅上。

他穿着一身藏青色的暗纹锦缎唐装,手里拄着一根龙头拐杖,一双老眼已经有些浑浊,正热切地盯着自己。

旁边,则坐着一位同样头发花白、身材微胖、穿着深紫色丝绒旗袍、戴着翡翠耳环的老太太,正拿着手帕,不停地擦拭着眼角。

想必,这就是自己这一世,血缘上的亲爷爷——方宗耀,和奶奶——林淑娟了。

方源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襟。

径直走到堂前,撩起衣袍,“噗通”一声,双膝跪地,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响头。

“孙儿方源,见过爷爷!见过奶奶!”

声音朗朗,掷地有声。

“好……好孩子!快起来!快起来!”

老太太林淑娟再也忍不住,颤巍巍地站起身,上前将方源扶起,浑浊的老眼里,泪水如同断了线的珠子般滚落下来。

枯瘦的手紧紧抓着方源的胳膊,上下打量着,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像!真像!跟你爹年轻的时候,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我的儿啊……”

说着,竟是嚎啕大哭起来。

方宗耀也是眼圈泛红,他颤抖着伸出手,接过方源双手奉上的一个古朴雅致的锦盒。

“爷爷,这是孙儿从内地给您带的一点心意。”

方源起身,打开锦盒,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套紫砂茶具。那是一把“掇球壶”,配六只小杯,泥料是上好的宜兴朱泥,色泽温润,造型敦厚古朴,壶身上还刻着几句清雅的诗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请大家收藏:()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是他父亲方礼当年还在世时,特意请宜兴一位制壶老艺人定制的,本打算找机会托人孝敬给老爷子的,却不想……

“好壶!好壶啊!”

方宗耀显然也是识货之人,他将那紫砂壶捧在手里,如同抚摸稀世珍宝般,摩挲着,赞不绝口,眼中的哀伤,总算是被冲淡了几分。

紧接着,方源又起身,分别给坐在两侧的二叔方智、三叔方信,以及他们的家眷、子女,一一弯腰行礼,奉上礼物。

给二叔方智的,是一支英国登喜路的石楠根木烟斗,烟嘴还是象牙的,入手温润,一看便知价值不菲。

方源趁机打量了自己的这个二叔一眼,约莫四十出头的样子,穿着西装马甲,头发微卷,看起来像个精明的洋行经理。

给三叔方信的,则是一幅装裱好的现代水墨画。画的是几只奔腾的骏马,笔法酣畅淋漓,气势不凡。

落款是“悲鸿再传弟子某某某”,虽非大师真迹,却也是内地小有名气的画家所作,雅致又不扎眼。

方信年纪稍轻,三十多岁,穿着长衫,戴着圆框眼镜,更像个教书先生。

至于两家的孩子们,无论男女,方源都准备了一份“厚礼”——男孩是沉甸甸的金锁片,女孩则是精致小巧的金步摇或金手镯。

这些东西,以方源如今的身家来看,算不得什么。

但在这个普遍还在为生计奔波的年代,却足以彰显他方家大房长孙的身份和底气。

果然,这一圈礼送下来,原本还有些矜持和审视的二房、三房众人,脸上的笑容都真诚了许多,看向方源的眼神,也变得热络起来。

唯有当方源提起父母方礼、李秀禾双双亡故的消息时,整个正堂的气氛,才再次陷入了一片死寂。

“礼儿……秀禾……”

老太太林淑娟眼前一黑,险些晕厥过去。

方宗耀更是老泪纵横,鼻涕横流,抓着方源的手,嚎啕大哭,如同一个失去了心爱玩具的孩子。

“我苦命的儿啊!你怎么……你怎么就走在了爹的前头啊……”

哭了好一阵子,在家人的劝慰下,老太爷才渐渐止住了悲声。

紧接着,用浑浊的老眼看着方源,拉着他的手,哽咽着问道:

“源儿,那你……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要不……就留在香江吧?

留在爷爷身边,爷爷照顾你!”

方源闻言,眼角的余光,飞快地扫过在场的几位叔叔、婶娘、堂兄、堂嫂。

只见他们脸上,都露出了理所当然、甚至带着几分殷切的神色,纷纷开口附和。

“是啊,源哥儿,就留下来吧!一笔写不出两个方字!你回来了,这里就是你的家!”

二叔方智率先表态。

“对对对!源侄儿,你一个人在内地无依无靠的,多苦啊!

还是留在香江,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

三叔方信也跟着劝道。

几个年纪相仿的堂兄,更是直接上前,拍着方源的肩膀,七嘴八舌地说着“以后哥几个罩着你”、“香江这地界儿我们熟”之类的话。

看着眼前这一幕,方源的心底,多少还是存了些暖意和安慰。

看来,这血脉亲情,终究还是难以割舍的。

只不过……

此番香江之行,尤其是昨晚与王、钱两位老教授的那番长谈,让他的眼界和心境,又提升了一层。

倒不至于像两位老教授那样,产生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只是心底慕然多出了“修身、齐家”这四个字。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宋朝诗人借古讽今、抨击当朝苟安江南、不思收复河山的诗句,此刻却无比契合方源自身这不尴不尬的处境。

国家大事?以他这“资本家后代”的成分,根本掺和不进去,连入仕的门槛都摸不着。

计划经济时代,又不容他货运南北、流通经济。

结交朋党,发展羽翼,明哲保身?

在这个奉献与牺牲才是主旋律的红色世界里,更是痴人说梦,稍有不慎,就是“拉帮结派”、“搞小团体”的政治罪名。

说白了,当下的内地,根本没有他这种掺杂了后世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灵魂,发挥“英雄主义”的余地。

你的一切成果、贡献,都天然属于集体,属于国家。

这让觉醒了后世记忆的方源,产生了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感。

好的不绝对,坏的不彻底,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牺牲自己,全心全意燃烧自己成为火红的年代的一砖一瓦?

他既不想做,也不愿做。

彻底倒向西方花花世界世界,当一个敲骨吸髓的资本家,去盘剥底层穷人?

他同样干不出来,良心上过不去。

怎么办?

他今年才十九岁。

等二十年后,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神州,国家真正需要他这样既有资本、又有眼光的人出力的时候,届时他才刚刚步入中年,正是年富力强、大展拳脚的年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请大家收藏:()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四合院:不是,他们怎么敢的啊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