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风声越来越紧,锣鼓喧天,口号震耳。曾经庄严肃穆的庙宇被砸得稀烂,古籍字画被扔进火堆,无数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器物在“破四jiu”的狂热中化为碎片尘埃。
王水生站在94号院的屋檐下,听着墙外传来的疯狂喧嚣,面色平静,眼神却深不见底。
他早已不是初来乍到的穿越者,历经起伏,深知这浪潮的可怕。
他选择了最明智的做法——蛰伏。除了上下班,几乎足不出户,低调得仿佛不存在,绝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活动”,也绝不轻易表态,将自己和家庭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李怀德几次暗示他应该“积极表现”,甚至让他去主持抄某个“老学究”的家,都被王水生以“能力有限,恐负领导重托”或“家庭拖累,精力不济”为由,巧妙地搪塞过去。
他知道,此刻跳得越高,将来摔得越惨。他积攒的实力和系统积分,不是为了在这种荒唐的浪潮里浪费的。
然而,看着那些被肆意毁坏的文物古董,王水生心里却在滴血。他不是纯粹的收藏家,但他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更是文化和历史意义上的。
那些小将们不懂,只把它们当作“封建余孽”砸烂烧毁,简直是巨大的浪费和犯罪。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
他不能阻止这股洪流,但或许可以尽力抢救下一些东西。
他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小心翼翼地接触了几个不同区域的“小将”组织的头目。
这些半大的孩子,正是精力过剩、虚荣心强又缺乏判断力的时候,但同样也需要吃喝,需要经费来维持他们“轰轰烈烈”的活动。
王水生没有以干部的身份压人,而是摆出一副“同道中人”但又“更懂行”的姿态,私下里对他们说:“同志们革命热情是好的!这些四旧确实该破!不过嘛……砸了烧了,除了听个响看个火,啥也没落着。多可惜?”
小头目们疑惑地看着他。
王水生继续“推心置腹”地“指点”:“你看啊,你们组织活动,要不要经费?打印传单、做红旗、吃饭喝水,哪样不要钱?这些破铜烂铁、旧书画,在咱们这是四旧,但在有些人那儿,它就认这个!咱们可以悄悄把它们‘处理’了,换来的钱和粮票,不就能更好地闹革命吗?这叫……叫‘取之于旧,用之于新’!”
这番话,说到了这些小头目的心坎里。他们折腾了半天,除了虚名,实际好处并没捞到多少,早就有些捉襟见肘。一听这些没用的“破烂”还能换钱换吃的,顿时眼睛都亮了。
“王……大哥,你说的是真的?这些玩意真有人要?”
“当然!”王水生拍着胸脯,“我有门路!你们只管把东西弄来,甭管好的坏的,破的碎的,我按件或者按筐给你们换!吃的,粮票,甚至现钱,都好说!保证比你们砸了值!”
巨大的诱惑摆在面前,这些半大的孩子很快就被说服了。
于是,一幕荒诞而又隐秘的交易开始了。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在抄家现场混乱的间隙,总会有人偷偷将一些看起来“不值钱”或者“不起眼”的“四旧”物件——或许是一个沾满灰尘的瓷瓶,一卷被撕破的字画,几本残旧的线装书,甚至是一些铜钱、玉佩——悄悄送到约定的偏僻角落。
王水生则如约出现,拿出准备好的粮食、全国粮票,有时甚至是少量现金,进行交换。
他从不挑剔,无论东西品相如何,几乎来者不拒。
对于那些特别精美或者他感觉价值极高的,还会额外多给一些好处。
小将们欢天喜地地拿着实实在在的好处走了,觉得自己聪明无比,为“革命”找到了新的资金来源。
而王水生则默默地将这些沾染着尘灰、甚至带着伤痕的“破烂”带回94号院,小心翼翼地藏进他那“小世界”里。
那里,已然堆放了数量惊人的“战利品”:宋代的瓷碗、明代的家具残件、清代的官窑瓷器、名家字画(有些已被损毁)、古籍善本、青铜器、玉器……它们逃过了被砸毁焚烧的命运,在这片独立的空间里得以保存,静待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王水生看着小世界里越堆越多的藏品,心情复杂。他是在趁火打劫,也是在挽狂澜于既倒。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是错,但他知道,如果他不做,这些东西都将不复存在。
【系统提示:大量挽救珍贵历史文物,改变其毁灭命运,文化传承贡献巨大,积分 。当前积分:/。】
积分飞速增长,离百万大关仅一步之遥。王水生却愈发谨慎,他知道,越是接近目标,越要沉住气。
他依旧深居简出,仿佛只是一个在风暴中默默求存的普通干部,无人知晓他那个几乎装下了半部中国物质文化史的小世界。
风暴依旧猛烈,但文化的种子,已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然埋藏。
喜欢四合院之我与她不得不说的故事请大家收藏:()四合院之我与她不得不说的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