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6章 只生一个好

“商业咨询?”

梁灿想道,“可社会上不是已经有了么,那些咨询公司?搞电话访问、街头问卷?”

“嘁,那些都和骗子差不多,我说的是,”

张曼曼一摆手,“是专门针对网络社会、虚拟空间的。”

“同志们啊,与时俱进啊,05年了,根据我包夜.....额,上网这几年的观察,网上,越来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汇聚公共讨论甚至引爆社会事件的重要场域。”

“但你们看,无论是公家、企业还是学界,对这块的认知和应对,大多还停留在删帖、发通稿,这种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工具和分析方法。”

张曼曼越说思路越清晰,语速也快了起来,“但我们,最清楚这里面的价值。”

“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流行话题、情绪波动、意见领袖的形成与更迭....这些都是观察社会心态、群体行为、文化变迁甚至政策效果的绝佳窗口。”

“传统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成本高、周期长、样本有限,而且存在霍桑效应。”

“但网络上的言论,相对更自发、更海量、更即时,系统性地监测各大论坛、博客、球球群里的热点话题和情绪走向。”

“比如?”

梁灿问。

“比如的多了。”

张曼曼掰着手指头,“”

分析某个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路径和情绪演变,可以研究危机传播中的谣言生成与澄清机制。

再有,追踪一个像芙蓉姐姐这样的网络红人现象,能透视草根文化、审丑心理和媒介权力的互动,甚至分析不同城市论坛里关于房价的讨论热度与用词情绪,都能侧面反映区域性的社会焦虑和经济预期。”

“另外,还有分析特定事件,比如企业危机、明星丑闻、甚至地方政策争议,在网络空间的发酵路径、关键传播节点、情绪极化程度.....”

“然后呢?”

李乐想到了一个可能,饶有兴趣地问道。

“然后?”

张曼曼一拍桌子,“基于咱们的社会网络分析、传播动力学这些看家本领,建立预测模型。

预测某个线上热点事件,有多大可能破圈,从虚拟燃烧到现实?会引发多大范围、多强烈的线下反应?是简单的口水仗,还是可能引发群体**件或者对特定个体、机构的实质性伤害?”

“也是啊,”

李乐带着诱导的语气补充道,“而且,每一次这种事件,都是一次天然的、无法复制的社会压力测试,我们能观测,信息在复杂社会网络中的传染模式;谣言与真相的博弈动力学,线上情绪如何转化为线下集体行动。”

“不同阶层、教育背景的群体在信息接收和行动上的差异,还有类似,虚拟空间的象征性暴力,如何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实质性伤害或结构性改变?”

张曼曼听完,一拍梁灿的大腿,“啪!”

“对啊,你们想想,这研究价值有多大?对企业,可以预警品牌危机,对公家,可以洞察民情,预判政策推行的网络阻力,对学界,这就是一座研究网络社会如何深度重塑现实规则的**金矿。”

“不仅能深化网络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还能为舆情预警、危机公关、甚至网络空间治理提供实证支撑,这玩意儿,不比咱们在故纸堆里抠概念强一万倍?”

“艹!

你特么拍李乐去,拍我干嘛?”

“我要能打过他,还要你说?”

“你能打过我?”

“你~~~”

梁灿比了比个头,发现了差距,比了比肢体厚度,半斤八两,可一想起这狗日的健将证书,叹了口气道。

“你这想法.....是,网络这东西,现在就像脱缰野马,谁都感觉它力量大,但谁也说不清它下一秒往哪冲。

真要能搞出个像样的监测模型,哪怕只是基础的,那也是给这匹野马套了根缰绳,至少能看清它奔跑的方向。”

可话锋一转,“不过,问题也不少。

技术层面,这些信息怎么搜集、整理、清洗、分析?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够不够扎实?伦理层面更敏感,你这监测,算不算变相的网络监听?公众知道了会怎么想?还有,资金来源呢?谁给你权限去观测人家的危机?别到时候惹一身骚。”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