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西秦求生派宗室乞伏延祚:寒棺旁的降旗手和乱世跳槽王

序幕:西秦亡国前夕的选择题

公元431年,甘肃陇西,寒风凛冽。南安城(今甘肃陇西)被夏国(大夏)赫连定的大军围得像铁桶一般。城里头,西秦的末代君臣们,正经历着比双十一零点抢不到心仪商品更惨烈百倍的绝望——他们快饿疯了!

此时此刻,一位名叫乞伏延祚的宗室大佬,正面临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一道选择题,难度远超“中午吃啥”和“今天要不要上班”。

选项A: 陪着年轻气盛但明显已经走投无路的侄子老板——末代君主乞伏暮末,一起饿死在南安城,说不定还能在史书上混个“忠烈”的荣誉称号(虽然很可能没人记得住)。

选项B: 联合几位同样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同僚,麻溜地打开城门,向城外那位看起来伙食供应充足的赫连定老板投降,先混顿饱饭再说,保住小命要紧。

这道题,对于肚子里咕噜声比战鼓还响的乞伏延祚来说,似乎……也没那么难选?

第一幕:开局王炸——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关系户”

话说这乞伏延祚,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西秦顶流二代”。他爹是谁?西秦的开国雄主之一,武元王乞伏乾归!他哥是谁?把西秦推向短暂辉煌(相对而言)的文昭王乞伏炽磐!这出身,搁在十六国那个乱世,基本等于出生就在罗马市中心买了别墅,还是自带卫队那种。

在亲哥炽磐老板当家的岁月(公元412-428年),延祚同志的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起点就是“禁中录事”。这官名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就是皇帝的超级贴身大秘兼跑腿总管。每天抱着厚厚的奏章,在宫门打卡上下班,呼吸的都是权力核心最新鲜的空气。皇帝批了什么条子,大臣们打了什么小报告,他基本门儿清。属于那种级别不一定最高,但位置绝对要害,离老板最近的心腹。

后来,炽磐老板觉得自家兄弟能力(或者说忠诚度)值得信赖,大手一挥,又给他加了担子:侍中兼右卫将军!

好家伙,这一下可不得了——侍中:这可是皇帝的顶级顾问团成员,参与中枢机密决策,相当于进了“政治局常委会”(西秦迷你版)。皇帝开小会商量国家大事,他是有资格搬个小板凳旁听的。右卫将军:掌管宫廷禁卫军!皇帝老巢的安保大BOSS!腰里挂着钥匙,手里攥着兵符。换句话说,皇帝晚上能不能睡个安稳觉,很大程度上得看他安排的巡逻队靠不靠谱。

这配置,完美体现了西秦政权“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核心用人方针——肥水不流外人田,核心岗位必须姓乞伏! 延祚同志,妥妥的西秦军政牌桌上的“王炸”玩家,手握重兵,参与决策,位极人臣。在侄子乞伏暮末继位后,他这“叔父兼重臣”的双重身份,更是稳如泰山。这时候的延祚,人生剧本堪称完美励志(家族版)。

第二幕:饿殍之城——南安围城与“舌尖上的抉择”

可惜,好景不长。历史的剧本翻页比翻脸还快。转眼到了公元431年正月,西秦的国运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一落千丈。

祸不单行的“西秦破产清算清单”——北凉(沮渠蒙逊):这位邻居兼老冤家,在西北方向持续不断地“零元购”,把西秦的地盘蚕食得七七八八;吐谷浑(慕容慕璝):南边的这位也没闲着,趁火打劫,把西秦的老根据地给占了。结果:曾经也算一方霸主的西秦,就剩下都城南安这一座“孤岛”在风雨中飘摇了。更惨的是,这座孤岛,被更凶狠的邻居——大夏皇帝赫连定,带着大军给团团围住了!真正的“兵临城下,插翅难飞”。

围城战,自古以来就是最残酷的消耗战。赫连定也不急着强攻,就一个字:围! 他大概深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或者说,知道城里没粮)。这一围,就围出了人间炼狱。

城内惨状,史书用词触目惊心——“城内大饥,人相食”(《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字面意思。饿到极致,人性最黑暗的一面被彻底激发。史官都不忍细描,寥寥数字,道尽无限悲凉。“死者过半”:围城、饥饿、绝望、人吃人……南安城的人口,像烈日下的水洼一样迅速蒸发,超过一半的人没能熬过去。

末代君主乞伏暮末,倒是个有骨气的年轻人(或者说,有点中二热血?)。他命人给自己打造了一口棺材,摆在大殿上,天天对着它表决心:“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朕要与社稷共存亡!” 悲壮是够悲壮了。但问题是,当全城军民饿得连站岗的士兵看战友的眼神都像在看行走的“五花肉”时,君主的“骨气牌”鸡汤,效果实在有限。饥饿,成了比赫连定军队更强大的攻城锤,彻底砸碎了守军的意志。

在这个节骨眼上,西秦的核心决策圈——主要是三位重臣:侍中乞伏延祚、侍中出连辅政、吏部尚书乞伏跋跋(这位也是宗室),聚在了一起。开会?不如说是“比惨大会”加“求生研讨会”。肚子里的咕噜声此起彼伏,成了最真实的背景音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会议核心议题只有一个: 是陪着那位抱着棺材的年轻君主一起饿死(然后可能在历史书角落被记一笔“某年某月,某某饿死于南安”),还是……干脆点,开门迎客,让城外那位看起来粮草充足的赫连老板进来?至少,大家能先吃顿饱饭,活下来再说?

会议的“投票结果”毫无悬念,甚至可能带着点迫不及待:投!降!

忠诚?气节?在“人相食”的绝境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活下去,成了压倒一切的本能。 乞伏延祚,这位宗室大佬、禁军统领、皇帝叔父,最终拍板(或者至少是坚定支持)了这个决定:开城门!

公元431年六月(注意,围城从正月开始,煎熬了足足近半年!),南安城门在无数双饥饿而复杂的眼神注视下,缓缓开启。西秦末代君主乞伏暮末,履行了他“与城共存亡”的诺言——拉着他的棺材,出城投降。这口棺材最终也没浪费,赫连定很快就把他送走了(处死)。而带头“躺平”的乞伏延祚等一干大臣,则因为“弃暗投明”(识时务?)保住了性命,至少暂时不用在菜单上出现了。

一个由“饿”引发的决策,直接为立国近四十年的西秦政权,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第三幕:历史罗生门——忠奸难辨的“跳槽达人”

乞伏延祚打开城门的那一刻,他人生的“高光时刻”结束了,但争议才刚刚开始。后世史家拿着放大镜研究他这个决定,分成了两派,吵得不亦乐乎。

“活着才有DPS(输出)派”:“都‘人相食’了!还抵抗?那是集体自杀!投降是唯一理性的、人道的选择!”、“延祚他们开了门,至少让城里剩下那一半没被吃掉也没饿死的人(包括士兵和百姓)有了活路!这是功德无量啊!比空喊忠义强多了!”、“苛责在极端饥饿下求生的人,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气节值千金派”:“呸!身为宗室重臣,手握禁军,国之柱石!居然带头投降?脸呢?气节呢?对得起你爹你哥吗?”、“没有他们这几个核心人物带头反水,说不定还能再撑一撑,万一有转机呢?(比如吐谷浑突然背刺赫连定?)他们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宗室带头躺平,王朝不亡才怪!典型的软骨头!”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他投降后的去向,史书自己也玩起了“罗生门”,记载互相打架:有的史料(如《十六国春秋辑补》)暗示他投降后就留在了夏国,继续给赫连定打工,毕竟专业人才(尤其是有管理禁军经验的)哪个老板都需要;但另一份重要的家族记录《西秦乞伏氏家族世系简图》(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却明确记载,他最终归附了北魏。

最可能的真相(结合历史大背景推测):他确实先投降了夏国赫连定。但!这位赫连定老板也是个“短命鬼”老板。就在同一年(431年六月灭西秦后不久),赫连定在试图渡过黄河西进时,被蹲守已久的吐谷浑首领慕容慕璝来了个“半渡而击”,全军覆没,赫连定本人也被打包送去北魏领盒饭了(后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处死)。夏国,卒。

这下好了,刚投降夏国没多久的乞伏延祚等西秦旧臣,瞬间又成了“前朝余孽”。夏国没了,树倒猢狲散。他们这群“猢狲”能往哪跑?北边新兴的超级大国北魏,成了最现实也最可能接纳他们的选择。毕竟北魏正处在疯狂扩张、招降纳叛的时期,对于有身份的降臣(尤其是胡族宗室)还是比较宽容的。

所以,乞伏延祚的职业生涯末期,很可能上演了一出“一年换仨老板” 的跳槽大戏:西秦(高级合伙人) -> 夏国(短暂过渡) -> 北魏(寻求稳定)。 这操作,堪称十六国乱世高级打工人的“灵活就业”典范!史书记载的模糊,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权更迭如走马灯、降臣流徙如浮萍的普遍现象。能在这种“HR噩梦”级别的乱世中最终找到(相对)安稳的归宿,也算是一种生存智慧(或者说,运气)了。

第四幕:西秦末日“高管”们的花式结局

南安城破,西秦这艘破船彻底沉没,船上的“高管”们自然也各奔前程,上演了一出“乱世生存秀”。

乞伏延祚 (侍中 & 右卫将军): 我们的主角,投降发起人之一。带着“灵活就业”的觉悟,先投奔了赫连定的夏国。结果夏国旋灭,他又火速(或者被迫)跳槽到北魏,算是勉强上岸,保住了性命和(可能缩水的)待遇。结局:大概率在北魏低调退休。

出连辅政 (另一位侍中): 这位老兄基本就是延祚的“投降搭子”,同进同退。延祚去哪,他大概率跟着去哪(夏国->北魏)。属于“抱团取暖型”求生选手。

乞伏跋跋 (吏部尚书): 同样是宗室,同样是投降三人组成员。他不仅自己成功跳槽(夏国->北魏),家族还在北魏实现了“再就业”的成功转型!他的儿子在北魏混得风生水起,甚至被封了侯!堪称“投降界”的家族逆袭典范。说明基因里自带生存和适应技能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请大家收藏:()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