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笔锋能杀人墨泪可通神

卷首语

《大吴会典?翰林院志》载:"

凡官署文牍辨伪,必征掌院学士详勘笔迹,观其笔锋向背、墨色浓淡,辅以医案脉谱,庶无冤滥。

"

永熙三年秋,谢渊持新旧账册叩开翰林院大门,以笔锋为刃,以墨泪为引。

当徐渭的"

笔锋杀人"

之论映现朝堂,且看这一场笔迹对质如何让左手颤笔成为贪腐铁证,使十年墨泪终化通神之鉴,在翰墨书香中照破双面官服下的狼子野心。

笔锋能杀人,墨泪可通神

永熙三年十月初三,申时初刻。

翰林院的棂星门在秋阳下泛着赭红,谢渊的官靴踏过九级青石板,袖中新旧账册与腰间寒梅玉佩相撞,发出清越的响声。

掌院学士张四维的书童早已候在檐下,见他手中账册封面的北斗纹火漆印,慌忙掀开湘妃竹帘。

"

谢大人又来查案了?"

八十岁的张学士扶着水晶镜,目光扫过账册封皮,"

老夫这双眼睛,二十年前曾辨泰昌帝血谏疏真伪。

"

他接过元兴十五年旧账,银丝在阳光下颤动,忽然指着"

十"

字末笔:"

此处颤笔,非右腕灵便者可为。

"

谢渊展开《太医院脉案》,黄绢上的朱砂批注赫然在目:"

元兴十五年秋,工部左侍郎李邦彦左腕受创,风邪入络,每逢初七必作痛。

"

他以狼毫蘸墨,在宣纸上仿写新账"

十"

字,末笔果然歪斜:"

学士请看,新账笔锋偏侧,墨色浮于纸面,正是左手运笔所致。

"

张学士取过新账对着天光,镜面上泛起微光:"

旧账墨色沉郁,乃右手悬臂所书;新账墨色青灰,含追风膏气息——"

他忽然望向谢渊,"

此药唯有太府寺右曹库房才有。

"

窗外忽然传来争吵,翰林院侍诏抱着《襄王起居注》闯入:"

谢大人,李邦彦每月初七的称病记录,恰与账册改笔日相合!

"

谢渊翻开起居注,发现"

免朝"

朱批旁都有极小的北斗纹,与新账册的改笔处一一对应。

片尾:

戌时初刻,李邦彦的书房传来砚台碎裂声。

"

废物!

连练笔都学不像?"

他盯着书吏仿写的"

十"

字,笔尖颤抖得过分刻意,与自己风湿发作时的自然颤笔判若云泥。

更令他心惊的是,案头《太医院脉案》复印件上,"

追风膏"

的领用记录被红笔圈了又圈。

"

大人,密信已按您的吩咐放入账册。

"

心腹呈上伪造的左手练笔记录,封口火漆印特意缺了摇光星。

李邦彦忽然注意到记录末页的按痕——那是他昨日用右手盖的银鱼牌印,与账册密语的左手按痕完全不同。

亥时初刻,谢渊在值房验看福生拓下的指纹,发现李邦彦的右手拇指纹与新账册的按痕严丝合缝:"

每月初七,他左手改账,右手盖印,自以为双笔分书能掩人耳目。

"

他忽然指着按痕边缘的薄荷脑结晶,"

却不知追风膏的药渍,早将他的左右手分了主次。

"

福生捧着《密信辨伪》闯入:"

大人,李邦彦的练笔记录用的是越州松烟墨,可元兴十五年的旧账用的是徽墨!

"

谢渊望着案头两册墨样,忽然冷笑——松烟墨中的薄荷脑与徽墨的胶料发生反应,在纸背留下的青斑,恰是李邦彦无法仿造的时光印记。

子时初刻,翰林院的更鼓敲过三声,谢渊再次比对新旧账册,发现新账每处"

折耗银"

改动处,都对应着《匠人花名册》中的"

病故"

记录。

他忽然想起父亲在天牢刻的《笔阵图》:"

贪腐者的笔,左手写谎,右手杀人,唯有匠人血能让墨痕显形。

"

此刻窗外的月光,正将账册上的颤笔影子,投在翰林院的獬豸屏风上,宛如贪腐者无法逃脱的枷锁。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