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集:技艺纪录片

糖龙之脉

开机仪式的红绸布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导演陈砚蹲在双生谷的老槐树下,看着摄影师老周调整镜头。镜头里,78岁的林阿婆正用布满裂口的手揉着琥珀色的糖团,阳光穿过糖丝,在她皱纹里织出细碎的光。

“陈导,这镜头得慢,得把糖液拉丝的韧劲拍出来。”老周的声音带着点兴奋,“上次拍剪纸,都没这么让人挪不开眼。”

陈砚点点头,指尖在剧本上划过大字——《糖龙之脉》。三个月前,台里批准这个项目时,主任拍着她的肩说:“别拍得太飘,要让观众看见,这些老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活着的日子。”

开机第一天,林阿婆的灶台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老式土灶的火候难控,糖液熬到第三次才勉强达到“滴水成珠”的状态。林阿婆没脾气,只是把掉在灶台上的糖渣捡起来,放进嘴里慢慢嚼:“我婆婆教我时,熬坏了二十斤糖才学会。现在的年轻人,耐不住这个等。”

陈砚让实习生小苏把这段花絮录下来。小苏举着相机,眼眶有点红:“阿婆,您为什么守着这门手艺啊?现在买糖多方便。”

林阿婆把熬好的糖液倒进青石模子,动作轻得像在哄孩子:“我儿子在城里开工厂,去年接我去住,楼上楼下的,连个烧土灶的地方都没有。可夜里梦见我婆婆,她还在这儿教我捏糖龙的爪子,说‘龙得有精神,爪子要尖’。回来守着这灶台,我才觉得踏实。”

第一站的拍摄持续了半个月。他们跟着林阿婆去山里采野蜂蜜——这是熬糖的秘方,跟着她给村里的孩子做“小糖蛇”,看着她在暴雨天里,把祖传的铜锅搬到屋檐下,用塑料布仔细裹好。老周的镜头里,渐渐有了温度:林阿婆凌晨四点起床劈柴的背影,糖液在锅里冒泡的声响,甚至她给糖龙点睛时,不小心蹭在鼻尖上的糖渍。

离开双生谷那天,林阿婆给剧组每个人捏了个迷你糖龙。陈砚把糖龙放在手心,糖丝很快黏住了指纹,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在巷口给她买的糖人,也是这样甜得能化进心里。

第二站,他们去了北方的平城。32岁的顾明是这里唯一做“吹糖龙”的手艺人,工作室开在老巷子里,门口挂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顾氏吹糖”。

顾明的手艺和林阿婆截然不同。他不用模子,而是把温热的糖团含在嘴里,对着细竹管吹气,手同时快速捏出龙身、龙鳍。摄像机对准他的嘴时,小苏忍不住别过脸:“这样会不会不卫生?”

顾明听见了,笑着把糖团放下:“我爷爷那时候,吹糖用的是芦苇管,吹之前要煮三遍。现在我用的是食品级塑料管,每次都换。老手艺也得跟着变,不然没人敢吃,怎么传下去?”

他的话让陈砚眼前一亮。拍摄计划里原本没有“创新”的篇幅,可顾明的工作室,本身就是个矛盾又和谐的存在:墙上挂着爷爷传下来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吹糖人蹲在街边;桌上却放着平板电脑,里面存着他给小学生做的“吹糖龙教学视频”,播放量已经破了百万。

有天傍晚,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来买糖龙。孩子吵着要“会发光的龙”,顾明愣了愣,转身从抽屉里拿出荧光糖珠——这是他上个月在食品添加剂市场淘来的。他把糖珠嵌在糖龙的眼睛位置,吹好的糖龙在夕阳下,眼睛真的闪着微光。

“您这不是改老手艺了吗?”陈砚问。

顾明把糖龙递给孩子,看着小家伙举着糖龙蹦跳的样子,语气软下来:“我爷爷要是还在,说不定比我改得还快。他当年为了让更多人买糖,跟着戏班子跑了半年,把戏里的脸谱画在糖龙身上。老手艺不是铁疙瘩,得跟着日子活。”

剧组在平城待了一个月。他们拍顾明去小学做课外辅导,拍他和网友直播“吹糖龙技巧”,甚至拍他和父亲吵架——父亲觉得他“瞎折腾”,把好好的手艺弄得“不伦不类”,父子俩冷战了三天,最后还是顾明用父亲教他的第一招“单指捏龙尾”,捏了个小糖龙放在父亲的茶碗边。

“爸,我没丢根。”顾明的声音有点哑,“我只是想让更多人看见,咱们顾家的糖龙,不光能摆在玻璃柜里,还能握在孩子手里。”

第三站,他们去了南方的渝城。这里的糖龙是“画”出来的——用融化的糖液在青石板上作画,冷却后揭下来,就是薄如蝉翼的糖龙。做这行的,是一对90后夫妻,李响和赵晓。

他们的工作室在文创园里,隔壁是做手账的小店,斜对面是卖咖啡的。每天早上,赵晓会先煮一壶咖啡,再把熬糖的锅放在电磁炉上——这是他们改的设备,比传统的柴火灶更控温。

“我们大学是学设计的,毕业那年去旅游,看见老艺人在街头画糖龙,觉得特别美。”赵晓一边搅拌糖液,一边和陈砚聊天,“当时就想,能不能把设计里的构图、色彩,融到糖龙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