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计划”如同一艘雄心勃勃的巨轮,在经历了初期的顺风顺水后,终于驶入了一片布满暗礁的狭窄水道。项目推进到中期,一个致命的瓶颈凸显出来——技术团队倾力打造的核心算法与功能,与市场部前期调研描绘的用户真实需求及使用场景之间,出现了一道难以忽视的鸿沟。
技术追求的是极致、超前与颠覆,而市场反馈回来的声音,却更倾向于实用、便捷与平滑过渡。这种脱节导致初步内测版本的用户留存数据远低于预期,一些被技术团队引以为傲的“亮点功能”,在普通用户看来却显得复杂且不直观。
项目核心组的会议室里,气氛如同窗外阴沉欲雨的天空,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椭圆形的长桌旁,坐满了各部门的负责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
技术负责人王工,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发际线感人的资深架构师,正指着投影幕布上复杂的数据流图,语气激动地强调:“我们的算法模型在准确性和处理速度上已经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这些核心功能是我们区别于竞品的根本,绝对不能为了所谓的‘用户友好’而牺牲性能!用户需要的是引导和教育,而不是一味地迎合!”
“引导和教育需要时间和成本!”市场部总监,一位优雅干练的中年女性,立刻反驳,她调出另一组用户反馈数据,“王工,数据显示,超过百分之四十的用户在首次使用你们的核心功能时感到困惑,甚至直接放弃。我们的目标是占领市场,不是做技术秀场。如果不能快速让用户上手并产生依赖,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
“但简化意味着阉割!是对技术价值的否定!”王工寸步不让,脸因激动而微微发红。
“商业成功才是最终的价值体现!我们不能做一个只有极客才懂得欣赏的产品!”市场总监也提高了音量。
会议室内一时间充满了火药味。支持技术路线和支持市场路线的两派人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项目进度仿佛陷入了泥沼,每拖延一天,都是巨大的资源和机会成本。
顾言琛坐在主位上,一直没有说话。他背靠着座椅,右手无意识地转动着一支昂贵的钢笔,目光平静地扫过争论的双方,深邃的眼眸里看不出丝毫情绪,只有偶尔微蹙的眉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没有看林小溪,仿佛她只是会议室里一个无关紧要的背景板。
林小溪坐在靠近末尾的位置,面前摊开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争论的要点和各方数据。她没有参与争吵,只是安静地听着,大脑在飞速运转,试图从这混乱的僵局中,找到一条可能被忽略的路径。
这些天,她除了完成顾言琛指定的品牌故事框架,也一直在利用碎片时间,反复研究那些令人沮丧的内测数据和原始用户访谈记录。她发现,问题或许并不在于技术本身是否先进,或者界面是否足够“傻瓜式”,而在于技术呈现的方式与用户固有习惯和认知心理之间,缺乏一个平滑的、引导性的过渡桥梁。
技术团队想要颠覆,市场团队想要稳妥。而用户,可能只是想要一个能无缝融入他们现有生活、并能悄悄带来惊喜的工具。
一个大胆的、融合性的想法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形。这个想法风险很高,因为它要求技术和市场双方都做出妥协,并投入额外的资源去构建那个“过渡桥梁”,但一旦成功,或许能真正弥合那道鸿沟。
争论还在继续,甚至开始偏离主题,转向互相指责。会议室里的空气愈发稀薄。
就在这时,顾言琛停下了转笔的动作,将钢笔轻轻放在桌面上,发出“哒”的一声轻响。虽然声音不大,却奇异地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了他。
他没有看任何人,目光落在空处,声音低沉平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争吵解决不了问题。我需要的是解决方案,不是互相推诿的责任认定。”他顿了顿,目光终于开始缓缓扫过在场众人,“还有没有人,有建设性的意见?”
他的目光所及之处,人们或低下头,或移开视线。之前的争论已经耗尽了大家的思路,短时间内,似乎谁也拿不出能打破僵局的新想法。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一片令人尴尬的死寂。
林小溪的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她知道,机会稍纵即逝。如果现在不说,可能这个刚刚萌芽的想法,就会因为各方的固执己见而永远被埋没。
她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压下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的手指,举起了手。
“顾总,各位,”她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虽然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请大家听听看。”
一瞬间,所有的目光,包括那道一直刻意忽略她的、来自主位的深邃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到了她的身上。有好奇,有审视,有怀疑,也有王工和市场总监那种带着“看你又能说出什么花来”的不以为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再见仍是心上人请大家收藏:()再见仍是心上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