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节的最后二日,宫里的喜庆劲儿像是被泼了滚油的火,烧得愈发旺烈。
寿康宫那边挂起了“静养”的牌子,乌雅太后称病的消息传出来时,没人太意外。毕竟前几日慈宁宫那场没掀明的争执,早透过宫人的窃窃私语传遍了各宫。只是谁也没说破,只当是太后操劳过度,各自遣人送了慰问的帖子,面上的礼数做得滴水不漏。
倒是胤禵,按规矩来了慈宁宫行礼。他穿着石青色的常服,身姿挺拔,对着慧明深深一拜,语气恭谨:“给圣母皇太后请安,恭祝皇太后福寿安康。”
慧明端坐在榻上,看着眼前这个眉眼间与胤禛有几分相似,却更显桀骜的皇子,淡淡颔首:“起来吧。皇陵那边清苦,难为你还记着日子。”
胤禵起身时,目光微抬,飞快地扫了慧明一眼,又垂下眼帘:“儿臣不敢忘。能为皇太后贺寿,是儿臣的本分。”他语气里听不出太多情绪,仿佛前日乌雅太后的奔走从未发生过。
慧明没再多问,只让竹影赏了他些补品,便让他退下了。看着他转身离去的背影,她轻轻摩挲着腕上的玉镯——这孩子,和他母亲一样,藏着太多心思,只是比乌雅氏多了层隐忍的壳。
另一边,胤禛为慧明准备的庆祝活动正热热闹闹地铺展开来。昨日的戏台搭在承乾宫的水榭边,演的是《长生殿》里的吉庆段落,锣鼓喧天,唱得满园子都是喜气;今日又在长街上搭了灯展,千盏琉璃灯挂在红绳上,远远望去像一条流光溢彩的河。
傍晚时分,胤禛陪着慧明走在灯影里,身后跟着弘时、弘历几个皇子,还有宗室里的亲王贝勒。孩子们追着灯影跑,笑声清脆;大人们三三两两地说着话,时不时朝主位上的母子二人拱手道贺。
“额娘看这盏‘八仙祝寿’灯,是内务府新制的,玻璃罩子上的画儿,是如意馆的画师一笔笔描的。”胤禛指着一盏走马灯,语气里带着几分邀功的温柔。
慧明看着灯影里八仙过海的图案,笑着点头:“难为你费心了。其实不必这么铺张,一家人清清静静吃顿饭,比什么都好。”
“额娘说的是。”胤禛扶着她的胳膊,脚步放缓,“只是额娘的寿辰,该热闹些才是。儿子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旁边的弘昼凑过来,举着个兔子灯:“皇祖母,您看孙儿这个!会跑呢!”说着便把灯往地上一放,那兔子灯果然随着机关蹦跶起来,逗得众人都笑了。
慧明被他逗得眉眼舒展,接过竹影递来的暖炉:“慢点跑,别摔着。”
一路行去,处处是欢声笑语。宫人们见了皇上陪着圣母皇太后,都恭恭敬敬地行礼,嘴里说着“皇上孝顺”“皇太后福寿绵长”的吉利话。这些话飘进慧明耳朵里,她只是淡淡笑着,心里却清楚——这满宫的热闹,一半是为了贺寿,一半是胤禛做给天下人看的孝道。可即便如此,这份心意,也足够暖人了。
两日后,随着最后一场家宴散场,万寿节才算真正落幕。宫人们开始撤下灯笼彩绸,御花园的戏台也拆了,宫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只是那份喜庆的余温,还在空气里弥漫了许久。
慧明坐在慈宁宫的窗前,看着外面被清扫干净的庭院,竹影正让人把收到的贺礼一一登记入库。
“娘娘,这次万寿节,皇上算是把‘孝’字刻在宫里了。”竹影笑着说,“外头都在传,说咱们大清有这样的皇上,是福气呢。”
慧明端起茶盏,望着袅袅升起的热气:“他是个好皇帝,也是个……有心的孩子。”
万寿节的喧嚣散去,宫墙内的风似乎都沉缓了许多。寿康宫的宫门依旧紧闭,门前的石阶落了层薄尘,连洒扫的宫女都脚步轻轻,仿佛怕惊扰了里面的沉寂。
没人知道乌雅太后在里头做什么。有宫人说,曾听见深夜里传来低低的啜泣声;也有小太监偷瞄到,窗纸上的影子常常枯坐半日,一动不动。竹息每日进去伺候,见着的总是主子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呆,鬓边的白发又添了几缕,眼神里的光像是被什么东西掐灭了,只剩下灰蒙蒙的一片。
或许她是真的信了慧明那句“玉碟记在佟佳氏名下”的话。毕竟宗人府的密档从无虚言,先帝的朱印更是铁证——她争了一辈子的“生母”名分,到头来竟成了史书上一笔可有可无的注脚。又或许,她是终于看清了现实:胤禵守着皇陵,胤禛稳坐龙椅,这江山早已是人家的天下,她再折腾,不过是飞蛾扑火。
慈宁宫这边,倒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慧明每日听着竹影汇报各宫的动静,慧明听到寿康宫的消息时神色淡然,也只是淡淡“嗯”一声,再没多余的话。她在廊下种的几盆菊花开得正好,黄的、白的、紫的,簇拥着像团热闹的云,她常常坐在花旁看书,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书页上,暖得让人发困。
喜欢甄嬛传之胤禛养母孝懿皇后重生请大家收藏:()甄嬛传之胤禛养母孝懿皇后重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