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崩逝,太子赵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赵偃刚一继位,便任命自己做太子时的宠臣郭开为相,总揽政事。
当时赵国,虽然因为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四十万精锐尽丧,却仍有一根擎天白玉柱:名将廉颇。这位自赵惠文王时期便征战沙场的老将,曾在阏与之外大破秦军,在长平之战后期坚守三年令秦军难越雷池,更在孝成王末年率军攻克魏国繁阳,以七十高龄仍能披甲执锐,是赵人眼中“不老的战神”。
而郭开与廉颇的仇怨,在早年间便已结下。当年廉颇任上卿时,见郭开凭借谄媚逢迎上位,多次在朝堂上斥责其“巧言乱政”,甚至曾在酒后当面痛骂他“社稷之鼠”。郭开对此怀恨在心,如今手握权柄,第一件事便是报复廉颇。他暗中收受秦国间谍送来的重金,又串通与廉颇素有嫌隙的将军乐乘,在赵王面前进献谗言:“廉颇虽然勇武,却已年迈昏聩,近日攻克繁阳后,竟私吞城中财物,还纵容士兵劫掠百姓。更有甚者,他手握重兵却不愿回邯郸述职,恐有不臣之心。”
赵悼襄王本就对廉颇“功高盖主”心存忌惮,听闻此言,当即下令:免去廉颇兵权,由乐乘前往繁阳接任主将。消息传至繁阳军营,廉颇气得须发皆张——他刚为赵国夺回失地,未获封赏却遭罢免,且罪名竟是“不臣”,这让他心寒。帐下亲兵劝他“入朝自辩”,可廉颇深知郭开当道,自己纵有百口也难辩清白,怒声道:“吾为赵战四十余年,岂能受乐乘这等无能之辈羞辱!”
次日,乐乘抵达军营,刚要宣读赵王诏令,廉颇便率亲兵冲出大帐,手持长戟直指乐乘:“你这靠谗言上位的小人,也配接吾的兵权?”乐乘吓得魂飞魄散,连夜逃回邯郸。廉颇此举,虽出了一口恶气,却坐实了“抗命”的罪名。他知道赵国已无自己容身之地,望着营中飘扬的“赵”字大旗,老泪纵横,最终带着少数亲信,逃往魏国都城大梁。
廉颇离赵后,郭开趁机在朝中大肆清除“廉颇党羽”,将朝堂要职尽数安插亲信。可他没想到,赵国百姓却对这位老将念念不忘——每当秦军在边境挑衅,邯郸街头便会有人传唱:“廉颇在,秦不敢东望;廉颇走,赵无擎天柱。”赵悼襄王也有些后悔,暗中派使者前往大梁,想探查廉颇是否还能为赵国效力。
使者抵达大梁时,廉颇正独居客舍,每日仍坚持披甲练剑,只为等待赵国的召唤。听闻使者来意,他大喜过望,当着使者的面“一饭斗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马,演练枪法,动作矫健如壮年,高声道:“告知赵王,吾虽老,尚能为赵再御十年强敌!”
可使者返回邯郸后,被郭开收买,竟按照郭开的授意,对赵王说:“廉颇将军虽饭量尚可,却与臣坐谈片刻便如厕三次,看来已年老体弱,不堪用了。”赵悼襄王听罢,彻底打消了召回廉颇的念头。远在大梁的廉颇,迟迟未等回赵国的诏令,最终在“我思用赵人”的叹息中,辗转投奔楚国,不久后便在寿春病逝。这位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终其一生未能再踏回赵国故土。
廉颇的离去后,另一位名将崭露头角,这就是李牧。李牧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境,是赵国对抗匈奴的“北方长城”。
在雁门郡时,李牧奉行“坚壁清野、养精蓄锐”的策略:他下令士兵不得轻易与匈奴交战,凡有匈奴来犯,便收拢人畜、退守营垒;同时,他每日杀牛宰羊犒劳士兵,训练骑射,修筑烽火台。可这番举措,被赵王误认为“怯战”,将他召回邯郸,换以其他将领。新将上任后,屡屡主动出击,却屡战屡败,边境损失惨重。赵王无奈,只得再次请李牧出山。
李牧归任时,与赵王约法三章:“臣若再守雁门,仍需按旧法行事,赵王不得干预,否则臣不敢受命。”赵王应允。李牧重回雁门后,依旧闭门不战,却暗中积蓄力量——数年之间,他训练出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更打造了数千辆战车,还精选了十万名精通射术的士兵。公元前244年,匈奴大举入侵,李牧终于出兵:他先派少量士兵佯败,引诱匈奴主力深入,再以战车阵阻断匈奴退路,骑兵两翼包抄,弓弩手万箭齐发,竟一战斩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让匈奴“十余年不敢近赵边”。
雁门大捷后,李牧被调回中原,成为赵国抗秦最重要的将领。此时的秦国,已开启统一六国的序幕,韩、魏两国节节败退,赵国成了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率军攻赵,攻克平阳、武城,斩杀赵军十万,直逼邯郸。赵王急命李牧率军迎战,李牧在宜安(今河北石家庄东南)设伏,待秦军疲惫之际,突然发起猛攻,不仅击退秦军,更斩杀桓齮(一说桓齮逃奔燕国),史称“宜安大捷”。赵王大喜,封李牧为“武安君”——这是与秦国白起同等的荣誉,足见李牧在赵国的地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