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刚一登基,就干了件震动天下的大事---敞开大门招贤纳士,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不管你出身贵贱,都能被破格提拔。武帝这一操作让天下读书人像潮水般涌来,数千人洋洋洒洒地上书朝廷,有的分析国家利弊,有的毛遂自荐,都想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崭露头角。汉武帝眼光如炬,从中挑出了最拔尖的一批人留在身边,庄助第一个被委以重任,随后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奇才也纷纷登场。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谋士成了汉武帝的 “智囊团”,他们常与朝廷重臣辩论治国方略,他们用犀利的言辞交锋,好几次把刻板的朝中大臣辩得哑口无言。不过,汉武帝用人也极有讲究:司马相如靠华丽辞赋哄得皇帝开心,东方朔、枚皋擅长幽默讽谏,武帝便把他们当 “开心果” 养着,赏钱赏物却不让他们碰核心业务;唯有真正能办实事、懂谋略的人,才会被委以重任。那些靠 “嘴皮子” 受宠的人,终究难以接触核心业务。这告诉我们在职场中,别被表面的 “受宠” 迷惑了,真正的竞争力,就藏在日复一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里。只有你的眼界够宽,才能发现千里马;你能把握好分寸,才能用好各种各样的人;只有你的格局够大,才能让人才各展其长。这才是真正的 “用人之道”。?
汉武帝在位时,突然迷上了微服私访。有次他换上了平民的装束,带着擅长骑射的亲信,半夜从宫门悄悄溜出,自称是平阳侯,一路纵马狂奔。向北跑到了池阳、向西到了黄山宫、向南到了长杨宫打猎、向东去了宜春宫游乐。有一次天还没亮,他们就到了终南山脚下,他们放马去追逐鹿、野猪、狐狸,马蹄无情地踏坏了百姓的农田。村民们看到这情形,气得破口大骂,鄠县、杜县的县令接到群众的举报,赶忙带着衙役前来抓人,直到这些游客亮出了皇家信物,他们这才惊觉原来是皇帝微服出巡,慌忙赔罪放行。更惊险的事发生在柏谷客栈。他们一行深夜投宿时,武帝向店主开口要酒,店主没好气地说:没酒,只有尿,你们要不要!看到这群人衣着不凡却行踪神秘,店主怀疑他们是强盗,就偷偷的召集店里的青壮年准备动手。老板娘却盯着武帝的面容多看了几眼,直觉告诉她此人气质非凡。不是一般人,于是上前连忙拦住丈夫并悄悄的说道,这些人绝非等闲之辈,看他们腰间的佩刀,定然有所防备,你们千万别轻举妄动!但是丈夫不听,她便把丈夫灌醉绑在了柱子上,随后又支开了召集来的众人,亲自杀鸡备饭招待客人。第二天,武帝回宫后特意召见这位妇人,给她赏赐了千两黄金,还让她的丈夫做了羽林郎。经此一事,武帝就命人在宫外修建了十二处秘密行宫,夜游时便住在长杨宫、五柞宫等地,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千年前的皇帝微服出巡,看似是帝王的贪玩,却照见了人性的多面性:上位者的接地气需要谦卑,普通人的逆袭则需要眼光,而所有的意外,本质上都是对自己应变能力的考验。正如老板娘的故事所示:生活从不会亏待那些既能看清局势,又能果断行动的人---哪怕只是开了一家小客栈,也可能在某个深夜,遇见改变命运的特殊客人。
汉武帝多次微服出巡,感到路途遥远劳顿,又担心惊扰了沿途的百姓,便想在长安附近修建一座专供皇室游乐的上林苑。于是他就派太中大夫吾丘寿王负责规划建造上林苑。武帝下令将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的肥沃之地全部圈入了苑内,还让地方的官员统计荒田补偿给失去土地的百姓。吾丘寿王办完差事回来向武帝报告,听的武帝那是频频点头,满心期待啊。正当武帝听的兴致勃勃的时候,身边的东方朔却突然开口泼冷水,他说:陛下,终南山可是咱们国家的天然屏障啊!当年秦朝就凭这一带的资源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这里出产金玉、木材、稻麦,河里有鱼虾、地里有桑麻、百姓靠它们才能吃饱穿暖,连贫瘠之地都是寸土寸金。如今圈地建造上林苑,等于是断了百姓的生计来源啊,对上损失国家的赋税,对下毁坏农桑的根基,这是第一不该啊!东方朔见武帝没打断他的话,就继续说道:再说了,把好好的良田变成荒野,狐狸野兔倒是高兴了,可百姓的祖坟要被迁、房子要被拆,到时候老人们哭天抢地、孩子们流离失所,这是第二不该啊!他越说越激动:陛下贵为天子,何必为了打猎过瘾,在上林苑里搞什么深沟大河、险滩密林?万一有个闪失,那是得不偿失啊!这是第三不该啊!最后还补了一句: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亡了国,楚灵王建造章华台散了民心,秦始皇修阿房宫丢了天下,陛下可要三思啊!这番话虽然听起来十分刺耳,可武帝却没生气,反而提拔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他赏了黄金百斤,还夸他敢说真话。但终究没改变建造上林苑的决定,上林苑还是照着吾丘寿王的规划动工了,毕竟帝王心中的千秋乐事有时比谏言更有分量。唉!谏言容易,纳谏却十分艰难,而真正改变历史走向的,从来不是一人之智,而是时代的权衡。次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他的孙子文王赵胡继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元前136年,朝廷下令废除三铢钱,改用半两钱。然后首次?设立五经博士。?到了夏天五月,国家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让老百姓那是苦不堪言呐,国家赶忙下令拿出府库的粮食赈济百姓。??
公元前135年五月丁亥日这天,太皇太后去世了,举国同哀。?
到了六月,丞相许昌被免职,汉武帝任命武安侯田蚡为新丞相。这下田蚡可不得了,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舅舅,立马露出了骄横跋扈的本色 —— 他的豪宅堪比宫殿,良田万亩连成片,各地官员为了巴结他,运送财宝的车队在路上排成长龙;家里金银珠宝堆成山,美女歌姬成群,珍禽异兽、古玩奇珍更是数都数不清。每次上朝汇报工作,田蚡都能跟汉武帝聊上大半天,而且他说的话几乎全被采纳。最过分的是,他直接插手官员的任免,把自己的亲信从平民百姓直接提拔到二千石的高位(相当于省部级高官),权力大到甚至盖过了皇帝。有一次,汉武帝终于忍不住吐槽:你任命官员有完没完?留几个位置让我也任命几个行不?可田蚡把武帝的告诫没当回事啊,后来又盯上了朝廷的考工衙门,想把那块地划给自己扩建私人住宅。汉武帝当场发火:你干脆把国家的武库也搬回家算了!这才让田蚡稍微收敛了一点。作为管理者,对亲信或能力强的下属要时刻保持清醒:信任不等于放任,包容不等于纵容。适时的敲打比事后的严惩更重要;而作为下属,更要懂得揣度上意领导的玩笑话里,往往藏着真实的底线,在任何关系中,尊重边界、敬畏规则,永远比 “恃宠而骄” 更可靠。
本年,闽越王郢发兵攻打南越的边境城邑,南越王遵守天子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而是派人上书向天子报告。于是天子赞赏南越的忠义,并发兵讨伐闽越,派遣大行王恢从豫章出兵,大农令韩安国从会稽出兵,攻打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力劝皇帝放弃讨伐闽越。他言辞恳切地说:如今天下承蒙陛下仁德,百姓安居乐业,都以为这辈子不会再遭遇战乱。可听说朝廷要出兵攻打闽越,臣实在忍不住为陛下担忧啊!
闽越是偏远的法外之地,那里的百姓剪短头发、身上刺青,生活习俗与中原截然不同,根本无法用礼法治理。从夏、商、周三代开始,胡、越等边地就从未真正纳入中原的统治范围内,靠武力征服更是行不通,他们散居在溪谷竹林间,擅长水战和驾船,而中原士兵不熟悉那里的地形:地图上几寸的距离,实际上要走几百里山路,哪里的深林密竹就像天然屏障一样,连地图都标不全的险阻之地。就算打下了这片土地,也没法在那里设立郡县管理;如果强行攻打,只会陷入持久战的泥潭当中。近年来国内粮食连年歉收,百姓为了活命,不得不卖爵位、卖子女,全靠陛下开仓赈济才没被饿死。武帝四年闹饥荒,武帝五年遭蝗灾,民生的元气到如今还没恢复过来。如今若是发兵数千里进行远征,粮草运输要翻山越岭、乘船渡险,沿途又是蝮蛇猛兽出没的湿热之地,夏天一来,霍乱等疫病必定流行。这还没等到开战呢,士兵就会因为疾病死伤惨重。当年南海王反叛,陛下派将军间忌讨伐,对方投降后把他们安置在了上淦,结果他们再次反叛。当时正值雨季,楼船士兵在水中划船,还没接战就病死了一大半,结果导致无数家庭破碎,老人哭、孤儿嚎,千里之外收尸运骸骨,哀痛的气氛弥漫了好几年也不消散,至今老人们提起当年的事还心惊胆战的。陛下的恩泽就连禽兽草木都能惠及,看到百姓饥寒早逝都痛心不已,如今境内并无紧急军情,却要让士兵客死异乡、暴尸山谷,边境的百姓也会因此惶惶不安,这实在得不偿失啊!刘安最后恳请:闽越名义上是藩臣,实际上他们不纳贡、不出兵,而且他们内部互相攻打,陛下若是出兵救援,反而让中原为蛮夷受累。况且越人反复无常,一旦开战,恐怕战乱无穷,还望陛下三思啊!?
很多不了解南方的人,总觉得越人兵强马壮,会威胁中原边城。其实早在淮南国鼎盛时,我们的边地官员就发现:越人跟咱们中原人打仗,简直被地理天然克制。越人聚居的地方,全被高山大岭层层围住,别说车马通行了,就连像样的路都没有,简直是天地划出来的隔离。他们要进中原,必须经过领水,这段河道藏在陡峭的山缝里,水流湍急得像瀑布一样,大船根本开不进去,粮草的运输也只能靠人背肩扛。说白了,越人想搞事情,必须先在馀干一带屯田囤粮、伐木造船。但咱们的边城守军眼睛雪亮,只要发现有人砍树囤粮,就立刻前去抓捕焚烧,就算有再多的百越士兵,没有粮草和船只,拿什么威胁咱们呢?越人打仗有三大硬伤,没战车、没骑兵,连弓弩都十分稀缺,全靠士兵拿着短刀、长矛和敌人近身肉搏,在平原上根本打不过中原的步兵;他们号称有几十万甲卒,可他们要想进入中原,至少得派五倍的兵力,这还不算运送粮草的民夫。再说了,南方夏天热得像蒸笼一样,士兵长期泡在水田里,蝮蛇毒虫满地爬,疟疾、霍乱一旦流行开来,十个人里两三个还没开战就病死了。就算咬牙打下越地又如何?这种胜利根本不足以弥补我们的损失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