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7年,前面我们说到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从燕国出发,随行的还有个副使秦舞阳,可惜这个人性格懦弱,怕事呀,在秦王面前就吓得直哆嗦,直冒冷汗。出发前在易水送别,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多么的悲壮,似乎已经预见了自己的结局。很快他们二人就到了咸阳,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请求面见秦王。秦王听到这也非常高兴,于是就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接见荆轲,这得是多么隆重的仪式。这个时候荆轲献上地图,当地图展开到最后时,匕首露了出来。荆轲抓住秦王的袖子,试图刺杀他,但是未能成功。秦王惊起,袖子被扯断了。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转圈逃跑。群臣都惊呆了,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根据秦国的法律,群臣在上殿时不得携带任何武器,左右侍从只能用手与荆轲搏斗,并喊道:“大王背剑!大王背剑!”秦王这才反应过来,于是拔出长剑,挥剑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就倒下了,然后将匕首投向秦王,但没击中秦王,打在了铜柱上,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这时荆轲自知事情失败了,便怒骂道:“事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想活捉你,逼你签订契约来回报太子!”最后荆轲被肢解示众。秦王大怒,连夜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攻打燕国,王翦军队与燕军和代军在易水以西交战,轻而易举就拿下了燕军。
公元前226年,冬季十月份,王翦攻占蓟城,燕王和太子率领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李信紧追不舍。代王嘉写信给燕王,要求他杀死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秦王。太子丹这时躲藏在衍水中,燕王就派人斩杀了太子丹,试图将其首级献给秦王来消除秦王的怒火,但秦王不买账,继续进军攻打燕国,燕国这时已经名存实亡,燕太子丹的这一行为直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即使你刺杀成功了也难以改变历史大势,秦国经过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国,燕国国力弱小,已经无法阻止这种历史的洪流。燕国也成为了第三个被灭掉的国家,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又快了一步。
这一年王贲带兵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十余座城池。秦王问将军李信:“我想攻取楚国,你认为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不超过二十万人。”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王将军这是老了吧,怎么这么胆小!”于是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领二十万人攻打楚国;王翦则称病回到频阳。王翦的智慧真的让人佩服,面对年轻将领的锋芒,王翦被秦王说是老了,没有去逞那一时之勇,却甘愿回家养病,最后到秦军打了败仗才重新上任,他的这种不争不抢的处世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
公元前225年,王贲带兵攻打魏国,引黄河水灌大梁城。三月,大梁城墙崩塌,魏王假投降,被秦王杀死,魏国灭亡。魏国成为了第四个被秦灭掉的国家。这时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地与你交换安陵。”安陵君回答说:“大王施以恩惠,以大换小,我非常感激。然而,这块土地是我从魏国先王那里继承的,我希望能一直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认为他有义气,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安陵君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没有妥协,反而用道义来为自己博的一线生机,但道义在强大的实力面前不值一提。后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以“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震慑住了秦王,虽然延缓了被吞并的时间,但最终也难以阻止大势,还是被吞并。小国在大国的权威下,如何自处值得去思索。
李信带兵攻打平舆,蒙恬带兵攻打寝城,都打败了楚军。李信又带兵攻打鄢郢,攻破了鄢郢后,率军西进,与蒙恬在城父会合。楚军紧随其后,三天三夜没有停歇,最终大败李信,攻入秦军两座营垒,杀死了秦军七名都尉;李信只身一人逃回咸阳。秦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怒,亲自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到:“我没有听从将军的建议,李信果然让我秦军蒙羞。将军虽然生病了,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辞说病重无法带兵,秦王说:“算了,将军不要再说了!”王翦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说:“就按将军的计划办,一定要灭掉楚国。”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人攻打楚国。秦王送他到霸上,王翦请求赐予大量良田美宅。秦王说:“将军出征了,还担心贫穷吗?”王翦说:“作为大王的将领,即使有功,最终也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还信任我时,请求一些田宅作为子孙的产业。”秦王听到这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又多次派人请求更多的良田。有人说:“将军这样乞求也太过分了!”王翦说:“不然会出事,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军队都交给我,我如果不请求田宅来表明自己只关心家族利益,反而会让秦王怀疑我。”王翦在灭楚前要良田美宅金银,这一举动向秦王证明自己并不贪恋权贵,只想给子孙留一些财物,就是为了消除君主的猜忌,不然你功劳大到已经没法赏赐的时候,就只能杀了你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元前224年,王翦攻占了陈以南至平舆的地区。楚人听说王翦增兵而来,便集结全国兵力进行抵御;王翦却是坚守营垒不与楚军交战。楚军多次挑战,王翦始终不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改善将士们的饮食,并安抚他们,还亲自与士兵同吃同住。过了很久,王翦派人问:“军中有什么娱乐活动吗?”回答说:“士兵们在投石、跳远。”王翦说道:“现在可以出战了!”楚军由于无法与秦军交战,便向东撤退。王翦开始追击楚军,命令精锐部队出击,大败楚军,在蕲南杀死了楚将项燕,楚军由此溃败。王翦乘胜攻占了许多城邑。王翦以60万大军攻打楚国,但没有立即交战,而选择了和楚军打消耗战,楚国经过秦国这么多年的蚕食,已经耗不起了,磨灭了楚军斗志,最终被打败。
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俘虏了楚王负刍,将楚地设为楚郡。楚国灭亡,秦国一统天下的志向在一步步的实现。公元前222年,秦王大举出兵,派王贲攻打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也正式的灭亡。楚国灭亡,诸侯国就剩下齐国了,面对强大的秦军铁骑,齐国又能坚持多久呢?
司马光评论说:燕太子丹因一时的愤怒而触怒了强大的秦国,轻率谋划,招致灾祸,使燕国的宗庙被毁,这是多么大的罪过啊!然而有人认为他是贤人,这难道不是错误的吗?治理国家的人,应该以才能任用官员,以礼制建立政事,以仁爱安抚百姓,以诚信与邻国交往。这样,官员才能胜任,政事才能有序,百姓才能感念恩德,邻国才能亲近。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像磐石一样稳固,像烈火一样旺盛。任何敢于触犯的国家都会被粉碎或烧焦,即使有强大的敌国,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太子丹不这样做,反而以一国之君的身份,发泄个人的愤怒,采取盗贼般的阴谋,最终功败身死,国家灭亡,这是多么可悲啊!现在老板任用下面的职员也要看他的能力是否能胜任当前的岗位,如果没能力却坐在那个位置,最终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那些卑躬屈膝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恭敬;反复承诺,并不是真正的诚信;挥霍金银,并不是真正的恩惠;自刎决腹,并不是真正的勇敢。总之,太子丹的谋划不够深远,行动不够正义,他与楚国的白公胜是一类人!荆轲为了个人的私利,不顾家族的安危,想用一把匕首来增强燕国、削弱秦国,这是多么愚蠢啊!所以扬雄评论说,要离是蜘蛛般的渺小,聂政是壮士般的渺小,荆轲是刺客般的渺小,都不能称之为义。他还说:像荆轲这样的人,君子会认为他是盗贼!
王贲攻打代国,俘虏了代王嘉。王翦平定了荆江南部地区,降服了百越的君主,设置了会稽郡。起初,齐国的君王后贤明能干,谨慎的侍奉秦国,与诸侯保持诚信;齐国位于东海之滨。秦国日夜攻打三晋、燕国和楚国,五国各自自救,因此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未受战乱。君王后临终前告诫齐王建:“群臣中可用的有某某。”齐王说:“请写下来。”君王后说:“好!”齐王取来笔和简牍,君王后却说:“老妇已经忘了。”君王后去世后,后胜担任齐国相国,接受了秦国的大量贿赂。齐国的宾客到秦国,秦国也给他们大量金钱。这些宾客都成了秦国的间谍,劝齐王朝拜秦国,不修战备,不帮助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此得以灭掉五国。齐王准备去朝拜秦国,雍门司马上前说:“我们立王是为了社稷,还是为了王自己?”齐王说:“当然是为了社稷呀。”司马又说:“既然是为了社稷而立王,王为什么要离开社稷去朝拜秦国?”齐王于是返回。
即墨大夫听说后,就去见齐王,说了这么一番话:齐国方圆四千里土地,有数百万军队。三晋的大夫都不愿臣服秦国,而在阿、鄄之间的人有数百;大王如果收编他们,给他们百万军队,让他们收复三晋的故土,就可以从临晋关进入秦国。鄢郢的大夫也不愿臣服秦国,而在城南下的人有数百;大王如果收编他们,给他们百万军队,让他们收复楚国的故土,就可以从武关进入秦国。这样,齐国的威势就可以建立,秦国也可以灭亡了,岂止是保住国家而已!可惜建议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齐王并没有听从即默大夫的建议,就是听了也是无济于事。
公元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部进攻齐国,突然攻入临淄,齐国百姓无人敢抵抗。秦国派人诱骗齐王,承诺封给他五百里土地。齐王于是投降了秦国,秦国将他迁到共地,安置在松柏之间,最终被饿死。齐国人怨恨齐王建没有早日与诸侯联合,听信奸臣和宾客的建议,导致国家灭亡。他们唱道:“松树啊,柏树啊,让齐王建住在共地的是那些宾客啊!”这是对齐王建任用宾客不当的讽刺。齐桓公,赵武灵王都是被饿死的,齐王建最终也被饿死,感到很可悲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司马光评论说:合纵连横的策略虽然反复多变,但合纵对六国是有利的。古代先王建立万国,亲近诸侯,通过朝聘、宴会和会盟来加强联系,目的是让各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如果六国能够以信义相待,即使秦国再强大,也无法灭亡它们。三晋是齐、楚的屏障;齐、楚是三晋的根基。它们相互依存,表里相依。用三晋攻打齐、楚,等于自断根基;用齐、楚攻打三晋,等于自撤屏障。哪有撤掉屏障去讨好盗贼,还说“盗贼会爱我而不攻击我”的道理呢?这岂不是很荒谬!
秦王统一天下后,自认为自己德行超越三皇,功绩超过五帝,于是改称号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他下诏说:“死后根据行为定谥号,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毫无意义。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朕是始皇帝,后世以数字计算,二世、三世,直到万世,传之无穷。”
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邹衍提出了“五德终始”的理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齐国人将这一理论上奏给了秦始皇。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学说,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周朝,应属水德。于是改年号,朝贺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旌旗、节旗都以黑色为尊,数字以六为纪。丞相王绾等人建议:“燕、齐、楚地偏远,如果不设王,难以镇守。请大王立诸子为王。”秦始皇将这一建议交给群臣讨论。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但后来关系疏远,互相攻击如仇敌,周天子却无法制止。如今四海之内统一于秦,皆设为郡县,诸子和功臣可以用赋税重赏,这样更容易控制,天下人不会有异心,这是安宁的办法,设立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苦于战争不休,正是因为诸侯王的存在。依赖宗庙,天下刚刚安定,又设立诸侯国,这是自找战乱;想要安宁,岂不是非常困难!廷尉的建议是对的。”于是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都设三个职位,分别为守、尉、监。
然后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熔铸成钟鐻和十二个金人,每个重千石,放置在宫廷中。统一度量衡和车轨宽度。将天下豪强十二万户迁到了咸阳。诸庙和章台、上林苑都在渭南。秦军每攻破一个诸侯国,就仿照其宫室,在咸阳北阪上建造,南临渭水,从雍门以东到泾水、渭水,宫殿、复道、周阁相连,将缴获的诸侯美人、钟鼓都安放在其中。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视陇西、北地,到达鸡头山,经过回中。在渭南建造信宫,后改名为极庙。从极庙修建道路通往骊山,建造甘泉前殿,修筑甬道连接咸阳,并在全国修建驰道。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登上邹峄山,立石刻碑颂扬自己的功业。同时召集了鲁地的儒生七十人,到泰山下讨论封禅的礼仪事情。儒生们有的说:“古代封禅时,使用蒲草包裹车轮,以免损伤山上的土石和草木;扫地而祭,用草席。”儒生们意见各不相同。秦始皇认为这些礼仪难以实施,因此疏远了儒生。于是开辟车道,从泰山阳面登上山顶,立石刻碑歌颂功德;从阴面下山,在梁父山举行禅礼。礼仪多采用太祝祭祀雍上帝的仪式,但封禅的具体细节保密,世人不得而知。封禅结束后,秦始皇继续东游海上,祭祀名山大川和八神。他南登琅邪山,非常喜欢,停留了三个月,建造琅邪台,立石刻碑歌颂功德,表达自己的得意。秦始皇通过祭祀名山大川、先贤圣王,强化政权的合法性,确立秦朝受命于天。
起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等人自称有仙道和形解消化的法术,燕、齐两地的怪诞之士争相传播。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说法,派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座神山在渤海中,离人不远。但当船靠近时,风会将船吹走。曾经有人到达过,见到仙人和不死之药。秦始皇到海上后,方士徐市等人上书请求斋戒并带领童男童女入海寻找神山。于是秦始皇派徐市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船在海上遇到大风,徐市说:“未能到达神山,但已经远远的看见了。”
秦始皇返回时经过彭城,进行斋戒祈祷,想从泗水中打捞周鼎,派了千人下水去寻找周鼎,但都没有找到。于是向西南渡过淮水,到达衡山、南郡。乘船到湘山祠时遇到大风,风吹的几乎无法渡江。秦始皇问博士:“湘君是个什么神?”博士回答说:“据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被葬在这里。”秦始皇大怒,派三千刑徒砍光湘山的树,将山涂成红色。然后从南郡经武关返回咸阳。秦始皇自己作为功盖三皇五帝的人,竟然被地方神灵冒犯,岂不可笑,于是下令砍光树。楚人崇拜湘君,秦始皇通过这种行为摧毁楚人的精神象征,这也反映了秦王朝以**一切不服从的人,成为了其速亡的缩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韩国人张良的一家五代都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灭亡后,张良散尽家财,想为韩国报仇。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到达阳武博浪沙时,张良派力士用铁椎袭击秦始皇,但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惊,下令搜捕刺客,但没找到;于是下令全国大搜捕十天。秦始皇登上之罘山,刻石立碑;然后返回琅邪,经上党进入关中。汉初三杰的之一的张良在这一年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又会展现怎么样的智慧来辅助刘邦建立汉王朝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公元前216年,朝廷命令百姓自报田地面积。次年,秦始皇巡游到达碣石,派燕人卢生寻找羡门,并在碣石门刻石。拆除城郭,疏通堤防。秦始皇巡视北部边境,从上郡返回关中。卢生从海上返回关中后,上奏了一份《录图书》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于是派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
公元前214年,朝廷下令征发逃亡者、赘婿和商人为兵,攻占南越陆梁地,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将五十万罪犯迁到五岭戍边,与越人杂居。
蒙恬驱逐匈奴,收复河南失地,设立了四十四个县。依据地形、地势修筑长城。长城从临洮延伸到辽东,绵延万余里。蒙恬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蜿蜒向北。军队在外征战了十余年,蒙恬常驻上郡,威震匈奴。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将那些执法不公、审判失误的官吏流放去修筑长城或戍守南越。丞相李斯上书说:“过去诸侯并立,各国争相招揽游学之士。如今天下统一,法令出自中央,百姓应当致力于农工,士人应当学习法令。然而现在的儒生不学习当今的法令,反而推崇古代的制度,批评当今的政事,迷惑百姓,传播非法言论。人们听到法令颁布后,各自用他们的学说来议论,内心那是相当的不服,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夸耀自己以博取名声,标新立异以显示高明,甚至煽动群众诽谤朝廷。如果不加以禁止,君主的权威就会下降,党羽就会在民间形成。必须禁止这种行为!我请求下令:史官所藏的非秦国史书一律烧毁;除博士官所掌管的书籍外,天下私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着作,都要上交郡守、郡尉烧毁。有敢私下谈论《诗》《书》的,处以死刑;以古非今的,实行灭族罪行;官吏知情不报的,与犯者同罪。命令下达三十天内不烧书的,处以黥刑并发配去修筑长城。不烧的书籍仅限于医药、卜筮、种树类的书。如果有人想学习法令,应以官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这一建议。这就是着名的焚书的原因。
魏国人陈馀对孔鲋说:“秦国将要毁灭先王的典籍,而你是这些书籍的主人,这不是很危险的吗?”孔鲋说:“我研究的是无用的学问,了解我的只有我的朋友。秦国不是我的朋友,我有什么危险呢?我将把这些书藏起来,等待有人来求取;等到有人来求取时,就不会有祸患了。”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派蒙恬修建直道,从九原直达云阳,开山填谷,长达一千八百里,修了几年都没有完工。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殿太小,于是在渭南上林苑中建造朝宫,先建前殿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立五丈高的旗帜。周围修建阁道,从殿下直通南山,以南山之巅为阙门。修建复道,从阿房宫渡过渭水,连接咸阳,象征天极阁道横跨银河抵达营室。征发隐宫、刑徒七十余万人,分别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从北山开采石椁,从蜀、楚两地运送木材,全部运到关中。关中建造了三百座宫殿,关外建造了四百余座。秦始皇在东海朐县立石,作为秦朝的东门。迁三万户到骊邑,五万户到云阳,免除他们十年的赋税和徭役。
卢生对秦始皇说:“方术中说:君主应时常微服出行以避开恶鬼。恶鬼避开后,真人就会到来。希望陛下居住的宫殿不要让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可以得到。”秦始皇说:“我是非常仰慕真人的。”于是自称“真人”,不再称“朕”。下令在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建造二百七十座宫观,用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斥其中,各自按固定位置不得移动。皇帝的行踪如有泄露,就处死那些知道的人。秦始皇曾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的车马众多,心中就很不开心。有宦官就把这事告诉了丞相,丞相随后减少了车马。秦始皇大怒说:“这是宦官泄露了我的话!”审问时没人承认,便将当时在场的宦官全部处死,太残暴了。从此以后,无人知道皇帝的行踪,群臣处理政务,都在咸阳宫进行。
侯生、卢生私下议论秦始皇,随后就逃亡了。秦始皇得知后大怒,说到:“卢生等人,我厚待他们,他们却诽谤我!咸阳的儒生,我派人查问,发现有人散布妖言迷惑百姓。”于是御史审问所有儒生。儒生们互相揭发,最终查出四百六十余人犯禁,全部在咸阳坑杀,以警示天下;同时流放更多人戍边。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劝谏说:“儒生们都诵读孔子的经典。如今陛下用重法惩罚他们,我担心天下会不安定。”秦始皇大怒,派扶苏北上到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这就是坑儒的原因,议论诽谤你的大老板,还能有你的活路?这大概就是秦始皇最让人诟病的一点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元前211年,有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在石头上刻了“始皇死而地分”这几个字。秦始皇派御史追查,但是无人承认;便将石头附近的居民全部处死,并烧毁陨石。迁三万户到河北榆中;赐爵一级。
公元前210年,冬季十月,癸丑日,秦始皇出游,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游;左丞相李斯随行,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小儿子胡亥最受宠爱,请求随行;秦始皇同意了。但这一去却再也没回来。
十一月,秦始皇到达云梦,在九疑山祭祀虞舜。乘船顺江而下,经过藉柯,渡过海渚,到达丹杨,再到钱唐,临近浙江。因水波汹涌,便向西行一百二十里,从峡中渡江。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立石刻碑歌颂功德。返回时经过吴地,从江乘渡江。沿海北上,到达琅邪、之罘。见到一条巨鱼,就命人射杀。随后沿海西行,到达平原津时病倒了。
秦始皇最忌讳谈论死亡,群臣也无人敢提后事。病情加重后,他命令中车府令赵高写信给扶苏,说:“回咸阳参加葬礼并安葬。”信已封好,放在赵高处,但未交给使者。七月丙寅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去世。丞相李斯因皇帝死在外地,担心诸公子和天下发生变故,便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在辒凉车中,由亲近的宦官陪乘。每到一地,照常进献食物,百官奏事,宦官在车中批复。只有胡亥、赵高和五六个亲近宦官知道真相。
起初,秦始皇尊宠蒙氏兄弟,很信任他们。蒙恬在外领兵,蒙毅常在朝中参与决策,以忠诚着称,即使其他将相也不敢与他们争权。赵高生来是宦官,秦始皇听说他能力强,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让他教胡亥断案,胡亥很宠信他。赵高曾经犯了法,秦始皇就派蒙毅审理;蒙毅依法判处赵高死刑。秦始皇因为赵高办事机敏,就赦免了他的死罪,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得了胡亥的宠信,又怨恨蒙氏,便劝胡亥假传秦始皇遗诏,诛杀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说:“这事不与丞相商量,恐怕难以办成。”于是去见李斯,说:“皇帝赐给扶苏的信和符玺都在胡亥手中。立谁为太子,全凭您和我一句话。您看怎么办?”李斯说:“这是亡国之言呐!不是我们臣子该议论的!”赵高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劳、人缘以及与扶苏的关系,这五点哪一点比得上蒙恬?”李斯说:“都比不上啊。”赵高说:“那么扶苏即位后,必定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无法保住通侯的爵位就回乡了!胡亥仁慈宽厚,可以立为太子。请您慎重考虑考虑!”李斯被说服,便与赵高合谋,假传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诏书赐扶苏死,指责他未能开疆拓土、损耗士兵,多次上书诽谤朝廷,日夜怨望不得回朝为太子,蒙恬未能纠正,知情不报,二人皆赐死,兵权交给副将王离。李斯的这一决定,为自己以后祸患留下了根,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扶苏接到信后,哭泣着进入内室,准备自杀。蒙恬说到:“陛下在外,未立太子;派我率三十万大军戍边,您为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如今一个使者来,您就自杀,怎知这不是阴谋?请再请示一次,然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多次催促。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何必再请示!”随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将他交给官吏,关押在阳周。李斯派舍人担任护军,回报胡亥。胡亥得知扶苏已死,便想释放蒙恬。恰逢蒙毅为秦始皇祈祷山川归来,赵高对胡亥说:“先帝早就想立您为太子,但蒙毅劝阻,不如杀了他!”于是将蒙毅关押在代地。随后从井陉抵达九原。正值暑热,辒凉车发出臭味,便下令随从官员在车上装一石鲍鱼以掩盖气味。从直道回到咸阳,这个时候才发丧。太子胡亥继位,是为秦二世。
九月份,秦始皇被安葬在骊山,墓室深达三泉;奇珍异宝充满其中。命令工匠制作机关弩箭,有人靠近就会自动发射。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机关使其流动。墓室顶部绘有天文图,底部绘有地理图。后宫无子的妃嫔全部殉葬。下葬后,有人说工匠知道墓中机关,可能会泄露秘密。于是大事完毕后,将工匠全部关在墓中。
秦二世想诛杀蒙恬兄弟。二世的侄子子婴劝谏说:“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忠臣而用后胜,最终都亡国了。蒙氏是秦国的重臣谋士,陛下却想一下子抛弃他们。诛杀忠臣而任用无德之人,会使群臣失去信任,将士离心。”但二世不听呀,最终还是杀了蒙毅和蒙恬。蒙恬说:“从我的祖先到子孙,三代为秦国立下功勋。如今我统领三十万大军,虽被囚禁,但仍有能力反叛。然而我宁死也不背叛秦国,是因为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忘先帝的恩德。”于是服毒自杀。
扬雄在《法言》中评论说:有人问:“蒙恬忠诚却被杀,忠诚有什么用?”回答说:“开山填谷,从临洮到辽水,力量不足而尸骨有余,忠诚不足以辅佐君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司马光评论说:秦始皇荼毒天下,而蒙恬为他效力,蒙恬的不仁可见一斑。然而蒙恬明白为人臣的道义,虽无罪被杀,却能守死不贰,这也值得称道。
公元前209年,冬季十月,戊寅日,朝廷大赦天下。春季,秦二世东巡郡县,李斯随行;到达了碣石,沿海向南到了会稽;并在秦始皇所立的石碑旁刻上随行大臣的名字,以彰显先帝的功业和盛德,然后返回咸阳。
夏季四月,秦二世回到咸阳,对赵高说:“人生在世,就像六匹骏马飞驰过缝隙一样短暂。我已经统治天下,想要尽情享受耳目之乐,满足心志之欲,直到寿终正寝,可以吗?”赵高说:“这是贤明君主才能做到的,而昏乱君主则不能。不过,现在还有些问题。我请求说明: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们都心存疑虑;诸公子都是陛下的兄长,大臣们又是先帝任命的。如今陛下刚刚即位,这些人心中不服,恐怕会生变。我战战兢兢,唯恐不能善终,陛下怎能尽情享乐呢?”二世问道:“那该怎么办?”赵高回答说:“陛下应实行严刑峻法,让有罪的人互相牵连,诛杀大臣和宗室;然后提拔贫贱之人,使他们富贵。彻底清除先帝的旧臣,换上陛下亲信的人,这样恩德归于陛下,祸害消除,奸谋断绝,群臣无不蒙受陛下的恩泽,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尽情享乐了。这是最好的办法。”秦二世同意了。于是修改法律,务求严苛,大臣和诸公子有罪,便交给赵高审讯。结果,十二位公子在咸阳被处死,十位公主在杜县被肢解,财物充公,受牵连的人不计其数。赵高为了自己的富贵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这秦二世难道没有脑子吗?
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内宫,迟迟没有定罪。二世派使者命令将闾说:“你们不臣服,罪当处死!官吏已执行法令。”将闾说:“朝廷的礼仪,我从未敢不遵守;宗庙的位次,我从未敢失节;接受命令应对,我从未敢失言,怎么能说不臣服?我想知道罪名再死!”使者说道:“我不能参与决策,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仰天大喊三声“天”,说道:“我无罪!”兄弟三人都流泪拔剑自杀。宗室震动恐惧公子高想逃亡,又怕连累家族,便上书说:“先帝在世时,我入宫则赐食,出宫则乘车,御府的衣服,我得赏赐,中厩的宝马,我得赏赐。我本该随先帝而死,却未能做到,作为儿子不孝,作为臣子不忠。不孝不忠的人,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我请求随先帝而死,愿葬在骊山脚下。恳请陛下哀怜!”上书后,二世的开心溢于言表,召见赵高并给他看,说:“这算是急迫的事吗?”赵高说:“臣子们担忧死亡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谋反!”二世批准了公子高的请求,赐钱十万用于安葬。
秦二世重新修建阿房宫。征召五万名武士屯卫咸阳,教他们射箭。狗马禽兽所需食物太多,估计供应不足,便下令郡县调运粮食和草料。所有人都要自带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用当地粮食,有违反法令的立即处死。
秋季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起兵。当时,朝廷征发闾左贫民戍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担任屯长。恰逢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无法按期到达。按秦法,误了期限应当斩首。陈胜、吴广利用天下人的怨愤,杀死了将尉,召集戍卒说:“我们误期当斩,即使不斩,戍边而死的人也有十之六七。壮士不死则已,死就要留下大名!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众人都听从他们的话。于是假称公子扶苏、项燕的名义,筑坛盟誓,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后,又攻下了蕲县。陈胜派符离人葛婴率军攻占蕲县以东地区,攻下铚、酂、苦、柘、谯等地。沿途收编军队,到达陈县时,已有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骑兵,数万步兵。攻打陈县时,陈县的守、尉都不在,只有守丞在谯门中抵抗,结果战败被杀,陈胜于是占领了陈县。陈胜吴广的起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的意义,这也是第一次的农名起义。
起初,大梁人张耳、陈馀结为生死之交。秦灭魏后,听说二人是魏国的名士,朝廷下令悬赏捉拿他们。张耳、陈馀就改名换姓,一起逃到了陈县,做里监门谋生。里吏曾因过失鞭打陈馀,陈馀想反抗,张耳踩他的脚,让他忍受,小不忍则乱大谋。里吏走后,张耳把陈馀拉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怎么跟你说的?如今受点小辱就想跟一个小吏拼命吗!”陈馀道歉。陈胜占领陈县后,张耳、陈馀就前去拜见他。陈胜早就听说他们的贤名,非常的高兴。陈县的豪杰父老请求立陈胜为楚王,陈胜征求张耳、陈馀的意见。张耳、陈馀说:“秦朝无道,灭人国家,残害百姓。将军冒死起兵,为天下除害。如今刚到陈县就称王,显得太自私。希望将军不要称王,迅速率军西进。派人立六国后裔为王,为自己树立盟友,增加秦朝的敌人。敌人多则秦军分散,盟友多则我军强大。野外没有秦军主力交战,县城也无守备兵力,正是诛灭暴秦、攻占咸阳、号令诸侯的良机。即便诸侯灭亡后再度复国,只要以德政使人归心,帝王大业仍可成就。若只满足于在陈县称王,只怕天下豪杰会丧失斗志。但陈胜并未采纳,仍自立为王,定国号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资治通鉴新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