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中都定鼎

940 章:中都定鼎(至元四十四年夏秋之际的王都气象)(至元四十四年夏秋之交?中都城墙与中枢衙署)

秋分前的晨雾尚未散尽,中都城的东墙垛口已站着两道身影。萧虎扶着雉堞的青砖,指腹摩挲着砖缝里的白灰 —— 那是按 “汉法” 烧制的糯米灰浆,混着蒙古匠人擅长的沙砾夯筑法,坚硬如铁。他身后的周显捧着舆图,图上用朱笔勾勒的燕山山脉像道天然屏障,从西拉木伦河一直延伸到渤海湾。

“你看那道山梁,” 萧虎指向西北,雾中隐约可见的山脊线在晨光里泛着青黑,“去年阿里不哥的骑兵就是被挡在那里,三天攻不破咱们的烽燧。” 周显顺着他的指尖看去,舆图上对应的 “居庸关” 被圈了三重红圈:“臣已让人在关隘加筑箭楼,用的是汴梁城的图纸,蒙古工匠说‘比草原的石墙结实十倍’。”

守城的士兵换岗经过,甲叶碰撞声惊飞了檐下的灰鸽。萧虎瞥见他们的装备 —— 蒙古式皮甲外罩着汉地的铁甲片,腰间既挂弯刀又佩弩箭。“连兵甲都知道取长补短,” 他忽然笑了,“有些人却还在想‘该用草原法还是汉法’。” 周显低头看着靴底沾的城砖碎屑,那碎屑里混着草茎(蒙古夯土的法子)和稻壳(汉地制砖的原料),忽然懂了将军的深意。

户部的帐房里,帖木儿正对着 “迁都开销册” 皱眉。册上记着 “搬运毡房三百顶”“锻造铁蒺藜五千个”(蒙古戍边用),旁边用小字注着 “江南漕粮抵运费”—— 周显的手笔,既照顾了蒙古那颜的习惯,又没让国库亏空。他把册子扔给阿古拉:“让左廷的人都看看,汉人能算清咱们的帐,咱们也得看懂他们的田亩图。”

崇文馆的窗下,卢景裕带着门生校订《中都志》。“宫城仿汴梁而制,殿基高九尺(汉制),台周绕以蒙古包式的回廊”—— 这段描述改了五遍,既要显 “正统”,又不能触怒蒙古贵族。有门生问:“为何不直接写‘依汉制’?” 卢景裕指着案上的《考工记》:“你看这书上说‘因天材,就地利’,中都的墙用燕山石,梁用江南木,本就是‘因’与‘就’的道理,何必要分彼此?”

最微妙的是市井的反应。北市的蒙古皮货商开始学用杆秤(汉地量具),南坊的汉人绸缎铺挂起了狼纹幡(招揽蒙古顾客)。李默的细作在《舆情录》里写:“百姓不问‘迁都是对是错’,只看‘柴米油盐是否便宜’—— 今年秋粮价比去年低两成,民心已稳。”

通惠河的漕船首尾相接,最前头的 “纲船” 插着 “漕运司” 的红旗,船工喊着燕云的号子,却用江南的纤绳(更柔韧)。押船的官差一半是蒙古千户(查私盐),一半是汉人主簿(算税银),此刻正核对 “船货单”—— 上面既记 “草原皮毛五十捆”,又注 “江南茶叶百斤”,中间盖着那枚狼虎合印。

船过积水潭时,钱万贯的商队正在卸货。他的伙计们用蒙古式的驼队运茶砖,用汉地的独轮车推瓷器,忙得脚不沾地。“萧将军的‘商路令’比圣旨还管用,” 他对管事笑道,“北边的马奶酒能运到临安,南边的丝绸能铺到和林,这利钱,够咱们养十支商队。” 管事指着刚到的 “漕运新报”:“朝廷要在河西设‘中转仓’,用蒙古人的‘皮囊储粮法’存稻米 —— 说是比汉人的粮仓防潮。”

河岸边的纤夫们歇脚时,分食着两种干粮:蒙古兵给的奶饼,汉官发的麦饼。有个老纤夫咬着奶饼说:“这玩意儿没麦饼顶饿,却能暖身子 —— 就像这中都,得两样都有才行。”

虎卫营的校场上,蒙古骑兵正在练 “汉式阵法”—— 帖木儿用红砂在地上画 “八卦阵”,让百户长们记 “生门进,死门出”。有个千户骂骂咧咧:“草原上骑马砍人就完了,搞这些弯弯绕!” 帖木儿抽了他一鞭子:“去年在潼关,就是因为不懂阵法,被宋兵堵在山谷里 —— 萧将军说,学不会这个,下次死的就是你!”

另一边的演武场,汉人弓箭手在学 “蒙古骑射”。赵谦让人把靶子换成移动的羊皮囊(模拟敌军骑兵),射手们趴在马背上,箭杆却总撞着马鬃。“别用你那‘站射’的法子,” 来指导的蒙古射手吼道,“要像狼扑羊一样,身子跟着马动!” 傍晚比箭时,汉人射手李三射中了移动靶,蒙古射手忽必来拍着他的肩:“小子,明天教你怎么在马上换箭。”

军械库的账簿上,新添的 “合制弓” 很显眼:弓臂用蒙古的牛角,弓弦用江南的蚕丝,射程比纯蒙古弓远三十步,力道比纯汉弓大五成。库吏在注里写:“试用于居庸关,毙敌效果佳 —— 萧将军令,量产千张。”

太庙的修缮进入尾声,工匠们在蒙古包式的祭帐外,立起了汉地的 “望柱”(刻有龙纹的石柱)。耶律楚材带着礼官们确定 “祭祖仪”:先按蒙古俗 “洒马奶”,再行汉礼 “三献爵”,赞礼词用双语 —— 蒙古文唱 “长生天护佑”,汉文诵 “列祖列宗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