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的梨花木方桌上,四菜一汤已齐齐摆定,正是马王妃寿宴上朱元璋亲定的简朴规制,却透着几分农家独有的鲜活 —— 一盘清炒时蔬是刚从菜园掐下的嫩青菜,;一碗红烧肉块头均匀,肥瘦相间;一碟腌菜是庄里自制的芥菜,切成细丝,撒了少许芝麻,清爽的咸香能解腻;还有一盘炒鸡蛋,金黄蓬松,边缘微微焦脆,是用后院新收的鸡蛋炒的,香得勾人食欲;正中间一碗冬瓜汤,冬瓜切得厚薄均匀,浮着几星葱花,汤色清亮。
待李善长、刘基、杨思义三人依次落座,朱槿先拿起竹筷,笑着招呼:“各位大人快尝尝,这青菜是今早辰时刚从庄东菜园摘的,露水还没干呢,咬着脆生;肉是后院养了一年的黑猪,昨天刚宰的,炖了两个时辰,烂乎得很;连这鸡蛋,都是鸡窝里刚捡的热乎蛋,新鲜劲儿足。”
可桌旁三人却没半分动筷的心思 。
满桌鲜香仿佛与他们隔着一层,竹筷搁在碗碟旁,纹丝未动。
朱槿见此情景,无奈地放下竹筷,打趣道:“行吧,看来今日这饭菜,是留不住各位大人的心思了。也是,心里揣着事,再好的美味也尝不出滋味。不如咱们先把之前没说完的事捋清楚,等议完了,我让厨房再热一热,保准不让各位错过这口新鲜。”
这话一出,李善长、刘基、杨思义三人顿时露出释然的笑容,纷纷放下手中的茶盏与碗筷,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朱槿,连带着先前紧绷的坐姿都放松了几分 —— 显然,议事才是他们此刻最挂心的事。
朱槿先转向李善长,身子微微前倾,语气比方才郑重了几分:“李丞相,先前您担心沈家庄安置不下天下的残兵老兵,这一点我与大哥私下里反复商议过,确实是个问题。单靠一个沈家庄,就算把庄外的荒地都开垦了,也容不下那么多人。所以我们的想法是 —— 在各地再多建几处像沈家庄这样的庄子,比如北方的山东、河南,南方的湖广、江西,都选几处荒地多、离军营近的地方,让老兵们能就近选择安置地,不用千里迢迢往应天跑,既能减少奔波之苦,也方便他们与旧部联系。”
他顿了顿,手指在桌沿轻轻点了点北方的方向,继续说道:“至于这些庄子的选址,就得劳烦李丞相您找人负责了。您在各地为官多年,人脉广,又熟悉地方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北方,荒地多、战乱后空置的村落也多,正好可以开垦出来给老兵耕种,还能省去不少买地的麻烦。您看这个安排可行?”
李善长闻言,脸上的笑容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几分为难 ——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坦言道:“二公子这个想法确实周全,能让更多老兵有安身之所,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可眼下的难处是钱 —— 前期买地要花钱,修建工坊、盖住房要花钱,给老兵置办农具、种子还要花钱。二公子,这个银钱从何处而来啊?”
“这还不简单。” 朱槿笑着摆了摆手,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让那些军中将领出就是了。咱们给他们算‘入股’,他们出多少钱,将来庄子上酿酒、造农具、制味精的生意,就按比例给他们分多少利润。您想啊,白酒本就是暴利行当,之前醉仙楼的二锅头,连王府都抢着要,就算只让他们负责一个行省的销售,一年下来的利润也少不了。他们都是带兵打仗的人,最清楚老兵的苦,也最明白这生意稳赚不赔,肯定愿意出资。”
李善长心中一动 —— 他自然清楚白酒的利润,先前听杨思义提过,沈家庄的酒坊一个月就能赚上千两银子,若是将领们入股,既能解决建庄的资金问题,又能让将领们与这些庄子绑定,日后庄子的管理也能少些阻力。
只是还有一处疑虑:“二公子考虑得周全,可这分成的比例该如何定?是按出资多少分,还是按负责的区域大小分?若是定得不合理,反而容易引起纷争。”
“这个您不用急。” 朱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语气笃定,“到时候我让沈万三的女儿沈珍珠与您对接。沈姑娘从小跟着沈万三打理生意,账目算得精,分成的规矩也懂,她定能算出合理的比例。不过有一点要提前说清楚 —— 利润的大头还是要给我娘,后续的庄子也少不了她的帮扶。其余的细节,您与沈姑娘慢慢合计,保证不让出资的将领吃亏。您放心,这绝对是个好买卖,一年回本都算慢的,用不了两年,他们就能赚回好几倍的本钱。”
朱槿心里暗暗补充:反正我肯定是要占一份的,旁边那个一直没出声、只顾着喝茶的 “黑芝麻” 朱标也得有一份 —— 毕竟也是为了给他铺路。
至于那个小心眼的老爹朱元璋,他压根没往心里去 —— 反正老爹最疼娘,给了娘就等于给了全家,没必要特意提。
此时的隔壁屋内,朱元璋正独自坐在桌前,面前摆着同样的四菜一汤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槿顿了顿,看着众人惊讶的神情,继续说道:“您想啊,这么简单的原料和流程,就算咱们严防死守,只要有人见过水泥的样子,再拆开看看成分,琢磨个把月也能仿制出来,根本藏不住。而且就算北方元庭余孽学去了也无妨,他们现在早已是强弩之末,手里没多少城池,大部分还都是些土城、废城,就算用水泥加固,也不过是零星几座,翻不起什么大浪。反观咱们大明,疆域辽阔,不管是修民生工程还是军事防御,对水泥的需求量都远大于他们,先大规模生产、广泛应用,才能更快巩固咱们的根基,这才是重中之重。”
这番话条理清晰,既解释了水泥无法保密的原因,又点出了双方实力的差距,听得刘基眉头渐渐舒展,虽仍有几分顾虑,但也不得不承认朱槿说得有道理。
李善长更是眼前一亮,笑道:“二公子这话在理!与其费心保密,不如咱们先把产能提上去,让水泥尽快用在刀刃上,既能让勋泽庄多份收入,又能助力大明建设,一举两得!”
杨思义也附和道:“没错,水泥要是能大规模生产,以后各地建粮仓、修驿站都能省下不少钱,对户部来说也是件好事。”
朱槿见众人已认同水泥在勋泽庄生产,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刘基身上,语气诚恳:“刘夫子,方才您担忧水泥外流,其实还有一桩事,正需水泥来解燃眉之急。”
刘基闻言一愣,眼中闪过几分疑惑:“二公子所言是何事?”
喜欢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请大家收藏:()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点击弹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