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北平街头小贩

第六十七章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护国寺街的青石板路上就已经沾了层湿冷的露水。王卫国跟着养父王破军走在人群里,棉鞋踩过路面的水洼,发出轻微的“啪嗒”声。他怀里揣着陈老根画的零件草图,今天要去街尾的“五金铺”找找修发电机用的铜线圈——前一天尝试用蓄电池点亮电灯时,发现线圈磨损严重,必须更换才能让简易电路稳定运行。

空冥天赋下意识地展开,眉心的发烫感像一张细密的网,将街头的景象一一收纳:街两侧的摊位刚支起来,卖糖葫芦的老人正用草靶子插着红彤彤的糖串,糖衣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的光;修鞋的师傅蹲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锥子,正在给一只旧布鞋钉掌;卖豆浆的夫妻支着大铁锅,蒸腾的热气裹着豆香,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几个穿棉袄的孩童围着卖糖画的摊位,叽叽喳喳地争论着要“龙”还是要“兔子”。

这些画面像极了异时空老北京纪录片里的场景,却又带着战后特有的斑驳——卖糖葫芦的草靶子上有个弹孔,是日军巡逻时留下的;修鞋摊的木凳缺了条腿,用绳子绑着勉强支撑;豆浆铺的门板上还留着日军“良民证检查点”的模糊粉笔印,被人用黑灰涂了又涂,却依旧能看出痕迹。

“慢点走,先买两碗豆浆暖暖身子。”王破军指着豆浆铺,道袍的下摆被晨风吹得贴在腿上,“陈老根说铜线圈得等老板开门整理货,不急这一会儿。”

王卫国点点头,跟着养父走到豆浆铺前。老板娘正用大勺子往粗瓷碗里舀豆浆,碗沿还沾着点豆渣,却擦得干干净净。“两位同志,要甜的还是咸的?”她笑着问,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疲惫,却难掩对生意的热情。

“两碗咸的,多放葱花。”王破军递过两枚铜板,“您这生意怎么样?”

老板娘叹了口气,手里的勺子顿了顿:“比日军在的时候强点,可也不好做。昨天国民党的兵来喝豆浆,不给钱还骂骂咧咧,说‘老子保你们平安,喝碗豆浆还敢要钱’。”她压低声音,“要是你们八路军能多管管这街面就好了,咱们小老百姓,就想安安分分做点小生意。”

王卫国接过热豆浆,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却暖不了心里的沉重。空冥状态里,他能“看到”老板娘说的场景:两个国民党士兵把碗一摔,指着老板娘的鼻子骂,老板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收拾残局。他想起异时空的早餐摊,摊主不用担心被抢,顾客排队付款,那种理所当然的和平,在这个年代却成了奢望。

“您放心,我们会向上级反映的。”王卫国轻声说,喝了口豆浆——豆香浓郁,却带着点淡淡的苦涩,“要是以后再有人刁难您,就去西郊军营找我们,我们是晋察冀道医队的。”

老板娘眼睛亮了起来,连忙给他们加了半勺黄豆:“谢谢同志!你们真是好人!不像那些当兵的,就知道欺负我们小老百姓。”

正说着,街对面传来一阵喧哗。一个穿短褂的小贩抱着一摞报纸,被两个国民党士兵拦住,报纸撒了一地。“干什么的?看你鬼鬼祟祟的,是不是共党探子?”士兵一脚踢翻了小贩的报箱,报纸被风吹得四处飘散。

“长官,俺就是个卖报的!不是探子!”小贩跪在地上,一边捡报纸一边哭,“俺娘还等着俺卖报的钱买药呢!”

王卫国刚想上前,被王破军拉住。“再等等。”养父的声音很低,“看看周围百姓的反应——咱们不能每次都靠‘出头’解决问题,得让百姓知道,团结起来才能不被欺负。”

果然,周围的摊主们渐渐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指责士兵:“你们太过分了!人家就是个卖报的!”“有本事去打鬼子,别欺负老百姓!”卖糖葫芦的老人甚至举起了草靶子,虽然手在抖,却依旧挡在小贩身前:“要打就打俺!别欺负孩子!”

两个士兵见众怒难犯,悻悻地骂了几句,转身走了。小贩趴在地上,对着乡亲们连连磕头:“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王卫国走过去,帮他捡散落的报纸。报纸上的标题印着“日军投降后北平秩序渐稳”,可现实却是百姓依旧在受欺负。“你叫什么名字?”他问。

“俺叫狗剩,爹娘都在抗战时没了,就跟娘相依为命。”小贩擦了擦眼泪,手里的报纸都被揉皱了,“俺娘得了咳嗽病,俺想多卖几份报,给她买陈老根师傅的草药。”

王卫国心里一动,从怀里掏出昨天刚配好的“止咳散”——用紫苏叶、柏叶磨成的细粉,是道医队常用的方子。“这个你拿着,给你娘冲水喝,一天两次,三天就会好。”他把药包递给狗剩,“不用钱,就当俺们买你报纸了。”

狗剩愣了愣,接过药包,突然对着王卫国磕头:“谢谢同志!您真是活菩萨!”

“快起来,别磕头。”王卫国赶紧扶起他,“以后要是有人欺负你,就喊一声,乡亲们都会帮你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