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茧中传灯,薪火有托

第三夜的月亮刚爬上瓦檐时,苏若雪又在织机声里惊醒了。

冷汗浸透了中衣,她抓着绣被角坐起身,窗棂漏进的月光在床沿投下蛛网似的影子。

前两夜的梦境像被揉皱的绢帕,此刻却突然在脑海里展平——母亲站在老织坊中央,那架用了三十年的竹梭织机静静立在身后,可母亲手里既没有梭子也没有丝线,只对着空气动着嘴唇,喉间溢出的音节被织机声搅得支离破碎。

她掀开被子赤脚下地,木屐磕在青砖上发出细碎的响。

案头的铜灯芯结着灯花,她拨亮灯火时,目光扫过镜中自己泛青的眼尾——这三夜她总在寅时惊醒,枕畔的《星语图》残卷被翻得卷了边,银锁里那半枚梭子贴着心口,烫得几乎要烧穿皮肉。

"娘,你到底要说什么?"她对着铜镜轻声问,声音在空屋里撞出回音。

晨雾未散时,苏若雪推开了顾苏织坊最深处的恒温窖。

青石板台阶上还凝着露水,她扶着潮湿的砖墙往下走,霉味混着桑叶陈香钻进鼻腔。

窖底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七个陶瓮,每个瓮口都封着蜂蜡,上面用朱笔写着"嘉兴秋氏茧·民国十年湖州双宫茧·民国十二年"的字样——这是顾苏两家三代养蚕人用性命护下的火种,也是母亲苏夫人临终前亲手锁进窖里的秘密。

她蹲下身,指尖拂过最里侧那个瓮上的封蜡。

指甲轻轻一挑,蜂蜡裂开细缝,陶瓮里的棉絮裹着枚鸽蛋大小的茧,茧身泛着琥珀色的光,是秋氏特有的"金足茧"。

棉絮下还压着本旧手册,封皮是褪色的月白,翻开第一页,母亲的小楷跃入眼帘:"民国十五年小满,气温廿二度,湿度六十五,新种桑叶经霜后糖分增加......"

苏若雪的呼吸陡然急促。

她一页页翻下去,手不住地发抖。

母亲记录的不只是蚕种孵化日期,还有每年清明前三天的晨露量、谷雨时桑叶的虫蛀率、小蚕眠期要换的竹匾尺寸——这些看似琐碎的数字,串起来竟是整个江南养蚕生态链的密码。

就像《星语图》的针脚藏着抗争的暗语,这些被油封在陶瓮里的手册,是母亲留给未来的"文明种子库"。

"原来你不是在保存蚕种......"她对着手册呢喃,声音里带着哭腔,"你是在给养蚕人留根。"

窖外传来更夫敲梆子的声音,苏若雪突然站起身,陶瓮在她转身时轻晃,带起一阵风,吹得手册页页翻飞。

她攥紧那本手册冲出台阶,晨雾里传来顾承砚的声音:"若雪?

这么早......"

"阿砚!"她几乎是扑进他怀里,沾着窖底湿气的手册抵在他心口,"我要重启'女童育蚕计划'。"

顾承砚被她撞得后退半步,却稳稳托住她的腰:"慢慢说。"

"母亲当年保存的不只是蚕种,是整个养蚕生态的数据链。"她仰头看他,眼里亮得惊人,"我们教女孩们养蚕,不只是教技艺,是让她们在观察温度湿度、记录眠起周期的过程中,把这些数据刻进骨头里。

就像《归络调》的节拍藏着织机密码,养蚕的每个步骤,都是在给文明留声。"

顾承砚的指节轻轻叩了叩她手里的手册:"你想怎么做?"

"联合教会小学,在沪郊设十二个春蚕学堂。"她从袖中摸出张草图,是昨夜在案头画的,"招八到十二岁的贫家女孩,每人发蚕盒、手册、竹听筒。

表面教自然课,实则让她们在喂蚕时记住《归络调》的节拍,在理丝时学会双经绞罗的手势。"她翻开草图最后一页,上面用簪花小楷写着教材扉页:"你照顾它长大,它教你说话。"

顾承砚的拇指抚过那行字,镜片后的目光逐渐深沉:"好。"

首期春蚕学堂开学那日,沪郊的桑园还沾着晨露。

苏若雪站在临时搭起的竹棚下,看着十二张被阳光晒得泛红的小脸。

最小的女孩攥着蚕盒,指甲缝里还沾着泥,怯生生举起手:"苏先生,如果蚕死了怎么办?"

竹棚外的风掀起她的月白衫角,苏若雪蹲下身,握住那只沾着泥的小手。

掌心的温度透过粗布衫传过去,她轻声道:"把它裹进一方素绢,埋在桑树下。

明年新叶长出来时,它的孩子会记得回家的路。"

竹棚里静得能听见桑叶沙沙响。

不知哪个女孩先开了口,脆生生念出教材第一课:"我是养蚕人,也是守语者。"

一个、两个、十二个,童声像晨露坠进桑田,渐次漫开。

青鸟站在竹棚外的桑树下,军帽檐压得低低的。

他望着课堂里那个弯着腰的身影,喉结动了动,突然摘下帽子。

晨风吹过他发梢,露出耳后那道旧疤——那是三年前在闸北,为护着一车《星语图》残卷挨的刀。

此刻他望着孩子们发亮的眼睛,突然懂了顾承砚说的"无声之战"。

不是没有声音,是所有被碾碎的、被遗忘的、被烧尽的,都在这些孩子的声音里活过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换源
设置
夜间
日间
报错
章节目录
换源阅读
章节报错

点击弹出菜单

提示
速度-
速度+
音量-
音量+
男声
女声
逍遥
软萌
开始播放